二月的春风吹过泰山。
泰山南麓、奉符县北境的一片坎坷不平的土地上散落着几座小小的村庄。在距离这片村庄不足三里、最靠近泰山的地方,有一座宽大的院落掩映在春意盎然的丛林里。它既没有明亮的琉璃瓦顶,也没有耀眼的朱红门墙,远远望去,它显得一片灰白,甚至比它周围随风摇摆的杨柳和含苞待放的山桃还不起眼。如果不是前院的大殿里供奉着三清,没人会相信,这竟是一座道观。
白水犹如一条白练,从这座道观门前流过,这座道观便叫做白水观。
白水观在中原武林籍籍无名,甚至在泰山一带都鲜为人知。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也少有香客到观里进香。观前的一块汉白玉残碑上,依稀可见一行小楷:显庆四年建。
显庆是大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是个歌舞升平的年代;而如今,李唐已亡,朱姓的梁国入主中原,年号乃是贞明,是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距离显庆年间已有近三百年了。
三百年间,中原的战火起了又灭,灭了又起,无数亭台楼阁化为灰土,而这座饱经风霜的白水观却一直矗立不倒。除了因为地处偏僻外,归根结底还是要归功于白水观的主人们。他们结成了江湖上一个最为神秘也最令人闻之生畏的门派:幽冥教。
或许因为历史实在有些久远,以至于江湖上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幽冥教兴起于何时、因何而得名。然而,幽冥教三个字在江湖上却又是大名远播的,人们对它既爱且恨,或者说,既需要它,又害怕它。因为,幽冥教实际上是江湖上最讲信誉、最具实力的暗杀组织,教中勾魂、索命、炼狱三位使者更是令无数大侠巨盗命丧黄泉。
白水观便是幽冥教的总坛所在。
白水观的后门连着两条土路,其中一条满是杂草,直通一条废弃的泰山山道。这条泰山山道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中途山体垮塌、山石阻塞了山道,已经几十年无人走过了。正因为如此,这条清静的山道成了鸟兽们的乐园。每天清晨,在白水观后院练功的幽冥教弟子都能听见猿啼鸟鸣之声。
白水观的后门还连通着另一条略微平坦的砂石路,绕过泰山一直向西,直达距离白水观最近的小镇——太平镇。这条土路将泰山南麓的几个村庄连接在了一起,其中距离泰山最近的一个村庄名叫余家村,但村里却一户姓余的人家都没有。事实上,这个村庄是幽冥教总坛的后院,总坛教众的家眷还有各地分坛正副坛主的家眷都居住在这个貌不惊人的小村庄里。
余家村西北角,一处与村西小路相邻的农家小院看起来普普通通,与村中其他院子一样的土瓦、石墙、木窗,只是规模比相邻几户人家大了一半还多。
院北五间堂屋,院子东南角一间灶房,西南角一间茅房,靠西墙还搭了一个草棚,看起来足以养一匹马。
院中甚是空旷,一株红梅正在一口水井旁静静地开放,一阵风吹来,几片殷红的花瓣飘然落在了水井旁的一个大木盆里。木盆里正泡着几件衣衫,与旁边的水桶和空空如也的小木盆共同构成了小院中最家常的风景。
五间堂屋里,中间一间最宽,乃是客厅;客厅东西各有一间与客厅相通,分别是书房和卧室;与三间主室一墙之隔的还有两间房舍,东面一间是客房,西面一间是杂货间,但门窗仍然是雕花的,还十分精致。
此时,书房的窗是开着的,阳光直接照在了窗下的宽大红木书桌上,桌角一盆墨兰正静静地沐浴在阳光里。
书桌前,一个约摸十岁的少年正站立着,手握毛笔缓缓抄写一首古诗。一对小小的卧蚕眉微皱,表情十分严肃,一副小夫子的模样。
少年的左侧,坐着一位美丽的妇人,形容消瘦,脸色惨白,虽然穿着一身素服,但浑身却洋溢着一股高贵的气质。妇人身下所坐,是一个立鼓一般的皮杌子;身后,一架放满书的书架靠在西墙,一张足以容纳一个高大男人安睡的胡床压在条形的木地板上,造型别致的檀木衣架立在床侧,一股暗香在房间里浮动。
单从这间书房的陈设来判断,它绝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