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拿着海棠瓶在手里看着,撇口,长颈,长圆腹,花瓣式圈足外撇,通体呈海棠花瓣形,圈足内修内司三个字愕然醒目。
南宋修内司官窑海棠瓶
修内司官窑,也称南宋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遗址即为今天杭州的老虎洞窑址,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修内司官窑烧造时间非常短,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而修内司官窑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极轻,符合官窑薄胎厚釉典型特征,而釉色开片亦达到官窑器的极致,紫口铁足的工艺更是南宋官窑典型特征。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强烈的玉质感,如玉如翠!
在这里说一下官窑,有的时候一些不懂古董的朋友会问我,官窑到底指的是什么?五大窑中的汝、官、哥、钧、定中的官窑,到底跟其他时期的官窑有什么不同?如果我手里有一件清代的官窑,到底算不算有一件官窑?
如果算官窑,那官窑也没有说的那样稀少,不是挺多的么,最起码在各大拍卖会和鉴宝栏目上还能见到呢!
如果不算,那这官窑到底指的是什么窑?
官窑起自唐朝,历经北宋、南宋、明代的发展,到清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简单点说,官窑广义指的是朝廷设立的瓷窑,宋、元、明、清都有设立;而狭义的官窑指的是宋代的官窑,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北宋时的都城是汴京(今开封),这里有一座北宋时期的官窑,宋徽宗大观、政和时期所造,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到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
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今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南迁后的王朝被称为南宋,都城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这里有两处南宋官窑,即修内司和郊坛下。
博物馆
官窑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元朝,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说白了就是你负责生产,当官的负责选。你烧的东西好,皇家就用你烧的东西,比如前文提到的定窑有芒,汝窑替之,就是这意思。
等到了明代,采取的是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这种方式可以说沿用至今,比如我们知道的国礼瓷,产自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御瓷坊,创建于1954年,坐落在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我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巧的官办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