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又见藏宝图(1 / 4)

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的意思是借用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是一种以黑色为主调的釉上彩颜料,加入少量调和油,在瓷胎上绘制山水画,经过渲染淡彩等釉料经低温,摄氏650~700度烧制,艺术画风与浅绛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陶瓷界称为“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既有当时御窑器风骨,富有名家气质,又兼具文人画的雅致。其题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鸟、走兽之类。浅绛彩一反传统色彩鲜丽、浓重的特征,以其深厚的文人绘画风格和清新淡雅的画面,深受大家喜爱。

在陈阳的理解下,其实很简单,就是生猛海鲜吃腻了,突然换成萝卜白菜,看惯了花花绿绿、金光宝气的达官显贵们,猛的见到这种色调柔清单柔和,颇具文人雅趣的玩意,不免会眼前一亮。

那么为啥在清晚期突然出现了这种浅绛彩呢?

清代晚期,因国力空虚,御窑厂的生产也是时断时续。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各地,咸丰五年太平军占领景德镇,御窑厂被付之一炬。同治五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御窑厂重建后,烧制的第一批瓷器,即为前面提到的,同治皇帝大婚瓷,进入光绪时期后,浅绛彩开始兴盛。

当时御窑厂重建之后,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 7 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

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成为平民可以买得起的彩色瓷器。

御窑厂的画师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

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类似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

再次,就是价格的问题,当时一件浅绛彩瓷器比同类的粉彩瓷器在价位上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逊色于粉彩瓷器,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巅峰。

俗语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浅绛彩瓷器的衰落确如同昙花一般,从咸丰五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开始到民国十四年后,仅仅维持了70余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