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滇黔的官道上,几位僧人昔昔走来。
中间一位,正是“靖难之变”后逃离南京,在大臣史彬府邸躲避一段时间,最后商议南下的应文和尚。
左手一位是应能和尚,右边一位是应贤和尚。
三人行走速度不是很快,走走停,停停走走的,显然不像逃难的样子,更加像及云游四海的游僧。
他们的行礼很是简单,一席僧袍,禅杖和化缘用的碗。
一路弘扬佛法,传授佛音。
在官道上,依稀可以看到有人往他们来的方向赶路。
有老人,孩子。
这些人都带着行李,有的拉着牛,推着手推车,他们脸上写满恐惧和无奈。
很明显,他们是赶着迁移的。
应文和尚不明白,这太平盛世,百姓应该安居乐业才对,他们怎么会迁移呢?
朝廷兵变,那只是在北方,南方没有受到波及呀。
应文和尚不解,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应能和应贤同样纳闷,他们的想法跟应文是一样的。
应能道:“我看他们是去投奔亲戚的,毕竟北方靠朝廷比较近,做买卖什么的都方便,加上北方地里广阔,生活要比南方优越得多。”
应贤和尚的想法跟应能不敢苟同。
南方虽然地块贫瘠,但是雨水充足,百姓淳朴,务实,能吃苦,靠自己的劳作生产,应该能生存下去。
应贤道:“我看应该有什么变故才对,大家小心些,免得行踪暴露,引来朝廷的兵马。”
应文和尚仰头长叹,自言自语道:“想想我太祖是那么的神武,一举兴兵建立大明,百姓无不佩服,这大明才交到我手里几年,就搞成今天的样子,难道真的是我们错了?难道我们施行仁政也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