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船厂风波(2 / 4)

大明官途 高月 5629 字 2023-10-27

一群人转了一圈,便来到了登州知府衙门,知府衙门位于城北,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着实有些破旧了,不过他们并非是让李维正进府衙,而是去选看给李维正准备地宅子,几处官宅都在府衙附近,有前任指挥使大人留下的旧宅,有被官府没收地犯事人的家宅,登州官府为让李维正留住蓬莱县显然是下了血本,这几座宅子占地都是五亩以上,绿树成荫,周围环境非常安静宜人。

当然,李维正作为指挥使,一般是要住在威海卫地军城内,但对他的家眷却并没有明确要求,另一则卫指挥使也并非影响大明安全地高级军事脑,不像蓝玉、傅友德之类,仅仅是中级将领,所以家眷也无须留在京中为质,可以随军居住。

按照一般的大明传统,知县以上官员不得在本乡任职,因此大多数官员地儿都留在家乡侍奉公婆,但官员身边也需要人照顾,解决某种生理需要,这样‘妾’的身份就横空而出,在异乡为做官的各级官员们都有自己的别宅,给小妾居住,这处别宅实际上也就成了官员的家宅,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官场风气,登州府的官员们就是希望李维正的这处别宅能安在蓬莱县内。

对于登州府提供的几处住房李维正其实都很满意,但他却没有立即答应什么,他是威海卫指挥使,按理他地住处应由军队来安排,可现在登州地方官府越俎代庖的热情着实令他有些虑,他连看了三处宅子都笑而不答,知府赵良成意识到了什么,不得已,他只好说出了难处。

“大人有所不知,蓬莱千户有三千水师驻扎,连同他们地家人便有一万五六千人,按朝廷规定,每军户有田五十亩,事实上蓬莱周围山地众多,土地贫瘠,每户五十亩根本就难以办到,再加上朝廷海禁,本来靠海而生的渔民被迫转农,他们好不容易开垦的一点点土地往往就会被军方没收,转为军田,使得军户和民籍百姓之间的矛盾丛生,尤其蓬莱造船工场建立后,虽然主体是匠户操作,但细木、油漆、铁件、作、蓬作、索作、缆作等等作坊都需要大量的劳力,而船厂和作坊招收地大部分都是军户子弟,一些重活粗活才给民户,而且所付工钱也相差甚大,引军民双方的严重对立,这两年山东旱灾频频,大家生活不易,矛盾就更加尖锐,流血冲突时有生,五天前才生了一次械斗,死了三个人,至今还停尸未决。”

说到这里,赵知府连声叹气,这就是他希望李维正能住在蓬莱县地原因,他希望能与协商的方式解决军民矛盾问题,而不是鲍副千户一味要求民籍让步的强硬态度。

李维正的脸上依然保持着友善的笑意,但这个笑意中却多少带一点苦涩,原以为他来威海卫接手新职便可以乘风破浪出海打击倭寇,却不料军民争利的矛盾迎面袭来,说到底还是海禁问题,扼断了沿海渔民地生计,以前大家都穷,还显示不出矛盾,而三年前的造船场却似一个导火索,直接打破了军户与民籍之间平静。

就在这时,几名衙役飞奔跑来,脸上带着焦急与惊恐,“知府大人,出事了。”

他们气喘吁吁跑到赵良成面前,结结巴巴道:“造船工场那边两派人聚众,眼看又要打起来了。”

赵良成惊得跳了起来,他慌忙对杨知县道:“杨大人,你安排一下指挥使大人,我要立刻赶去造船工场。”

他向李维正告了个罪,便钻进轿子急急惶惶向城外赶去,李维正见事情已经闹起来,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了,便立刻让亲兵带着倩倩和几个下人随知县去暂避,他自己则带着十三郎和另外二十余名亲兵,在几个衙役地引领下向造船工场疾奔而去。

此刻,造船工场内犹如火油沸腾,暴烈之势一触即,一边是一千多军户子弟,另一边则是四五千民籍男女,他们拿着木棍铁器,相隔百步互相叫骂,数十名衙役隔在中间极力劝阻两派民众冲突的爆,只是他们人数太少,被铺天盖地地喊骂声淹没了,赵知府已经赶到,正在极力劝说十几名双方带头人各自忍让一步。

造成这次军民冲突的导火线生在七天前,由于朱元璋决定以海运送军粮,便下令各大造船厂大量建造遮洋运粮海船,蓬莱船厂接到地任务是一年内造出三十艘大船,其中在四月前必须拿出十艘大船,任务相当紧迫,于是,负责船厂的官员便命令所有人员加班加点赶活,其中只有匠户有补贴钱粮,其他干零活的军户和民户们都没有,这引起了军队的不满,鲍副千户率二百士兵前来问罪,造船厂副使不敢得罪,便给了军户子弟们一样的钱粮补贴,问题就出在这里,十几名年轻的军户子弟跑去羞辱没有得到钱粮补贴的民籍百姓,结果点燃了民户们积蓄已久的怒火,十几名军户子弟当场就被打死三人,由此引了军民两籍民众地大规模冲突。

两派民众好容易被赵知府安抚住,但赵知府也知道,冲突随时会爆,只需要一点点火星便会失控,在事态没有失控前,赵知府急忙找到造船厂的官员磋商对策,负责造船厂的官员一共两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