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义和村支书不在场,也没人听见。
不过一幅刺绣价值几十万的消息,迅速在村里传遍。
原本对生态文明村建设没有信心的村民,纷纷前往杜奶奶家打听消息。
如果刺绣真这么值钱,留在家里的小媳妇们,没理由不搞这个行当。
杜奶奶不厌其烦地说着一句话。
鉴定为真。
……
妇女撑起了半边天。
让男人们搞刺绣,着实有点违和。
萧毅想到的是让他们利用坡地种药材。
不少人想搞养殖,但是风险着实有点大。
一是容易死亡,二是市场价格起伏不定。
“我们能搞养鸡场吗?”村民们都看到赵树挣钱,希望跟着他的脚步做产业。
家里有钱了,就可以翻盖新房子。有儿子的农户,就能帮儿子成个家。
萧毅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种药材合适。
杨支书的一句话,令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福明村雨水多,田里的药材产量很低。即便是能卖上高价,也赚不了多少钱。”杨支书是泥腿子出身,比萧毅更懂种地的学问。
此计不成。
那就另想个辙。
“搞水产养殖怎么样?”杨支书提出他的见解。
萧毅的白云饭庄,每天都要接待大批量的客人。
对于食材的需求相当大。
如果把订单给福明村,足以让这个村庄富起来。
既然是试点生态文明村,不如就这么干。
“如果是养鱼的话,风险大不大?”萧毅作为外行人,虚心请教多少有点经验的杨支书。
刘明义在旁边听了半天,说道:“福明村古代被称为鱼米之乡。这里的水土和气候很好,适合鱼类生存。”
“那我就给你们一批订单,专收你们村养的鱼和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