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言就很无语,他家祖宗要是能知道,怕不是得跳起来揍这位。
不过可能也是被揍了,嗐。
???
哪看出来他快要被气死了?
苏子言嘴角抽搐。
不过这个直播光幕,好像还真的是没有关的趋向。
难道真是他还有什么漏掉的?
应该没有了吧。
思考了下,继续在上面打字。
原本以为就到此结束的众人,看着苍穹之上又发生了变化,定睛一看。
宋神宗位面的一群人,有的心情复杂,有的郁闷,有的气愤,有的激动,有的高兴,有的叹息。
宋神宗这会是彻底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上去两位,两位都是他的大臣,他是该自豪的。
可,他这个帝王,好像风评有点危险啊。
王安石镇定自若的神色此时终于有了变化,他身体下意识前倾,盯着天幕,是他?
真是何其有幸啊。
“这开始讲王安石了,那这位宋神宗,会给出评价了吗?”李隆基是有些好奇的,这是他看到的第二位不明所以的皇帝了。
第一位是商朝帝辛。
这位天幕似乎偏爱他,却又似乎不那样。
按照以往来说,真要是偏爱,只会各种感叹,劝解,然后再把那些奸臣和一切阻碍都说出来。
可这位却没有,反而是说的其他的事情,令人窥不到个底。
铁木真现在接手的就算是宋,对于苏轼王安石他都是有耳闻的,只是怎么说呢,他对这些弯弯绕绕的东西不那么感兴趣。
不过王安石变法,真的是太大了。
纵观历朝历代以来,也就两位。
一位秦朝的商鞅,一位他。
而两位还都算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但真要比好像王安石还是要好很多的,至少活的好好的。
【秦有商君,宋有王相,他们仿佛生而为变法。宋神宗为改变三冗危机,内忧外患,决定改革朝政,启用王安石,君臣此时心一致,变法很顺利。
王安石提出了富国之法:青苗法,免疫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文人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来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料整合)
本意在富国强军,扭转北宋的倾颓局势。
他前期也确实使得生产得到发展,国库变得充盈,军队变得更强。
可惜政策中含有的许多弊端,如青苗法,看起来是让百姓在没有收成的时候,可以由政府借贷养护,不必为了没有粮食而担忧,可实际上,强制了农民的借贷,让农民的负担变得更重。
(来自改革史资料整合)
免疫法农田水利法皆是如此,看似改善了民生,实际让本就艰难的百姓,越发艰难。还有的条例,皆是或多或少存在弊端,有的更是思虑不足。
再加上人手使用不当,又新旧党的争斗,导致上行不下效,造成了更多的负面,政党不断谏言,最终神宗妥协,导致变法失败。】
(来自《王安石传》资料整合)
王安石叹息,变法失败,先前看苏轼的时候,他就知道了。
毕竟说过。
只是现在更明白,问题在哪了。
虽然上面只简单的说了几条,确实都是重点。
他本意是想要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度,却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
这长此以往下去,就是他的政敌们不对他出手,恐怕百姓们也要开始反抗了。
到那时,自己恐怕就是罪人。
赵顼握着扶手,很是心塞,他好像真的成昏君了,可他现在也确实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想要宋朝变好。
他要引以为戒。
“丞相,是朕错了。”不是说否定了这个变法,而是,明明想要改变局势,明明知道朝堂的问题,却没能进行管控,导致后续一系列的事。
若是他能够强硬一点,或许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王安石对着神宗行了一个大礼:“是臣错了,臣过于激进,没能认真思索这些条令中的不适之处,苏轼,欧阳修他们说的对,新法确实很多弊端,是臣着相了,臣肯请陛下,召回欧阳修、梅尧臣、曾巩他们,一起共研新法,为我大宋,开创新的一面。”
他一个人,确实考虑的不全面。
他得承认,力有不逮。
也更得承认,一人容易自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来自有说法。
赵顼惊讶了,随即又有些疑惑:“朕也有此意,只是,为何丞相不言及召回苏卿?”
“不可召回苏轼。”王安石直接摇头,“苏轼要走的路,与我们皆不同,他心怀大爱,他更被百姓需要,他是百姓的精神支柱。但臣恳请赐苏轼御前参议的资格,参与臣等之间的决议,这样能更好的让我们知道,百姓需要什么,现在的大宋究竟处在什么情况。”
王安石是真心的认为,百姓更需要苏轼。
苏轼也能更接近百姓。
但凡换了个人,就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
尤其是,现在苏轼盛名在外,他更能深入到百姓中,了解到百姓的苦楚,看到百姓的悲痛,亦能更好的回馈他们。
赵顼并不是真的愚蠢,闻言当即就明白了,点头:“准!”
“朕立刻派八百里加急,送苏卿一道金牌,允他多地轮查,遇贪官污吏,可先处理在上报,遇天灾人祸,皆可调动周边官府,遇不平,平不平,遇祸患,斩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