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李渊:我不要脸,我要利益。(2 / 4)

而且能不占虚名以现实的考虑出发……

刘邦不由得拿他跟杨广对比了一下。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啊。

“娥姁,你觉不觉得天上那小子很有头脑?”

“他知道胡骑进入中国对百姓是一大祸患。”

“所以只借一千战马而不借突厥士兵。”

“其用意不在于兵。”

刘邦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而是在于防止身处马邑的刘武周为患边境。”

“这小子,一不称臣,二不称帝,三不拿兵。”

“就是在借突厥的名头虚张声势!”

“而且,还什么给突厥财富!这就是慷他人之慨,后面他都不会兑现这个承诺!”

刘邦看着李渊的操作,闻到一丝同类的气息。

吕雉冷冷的瞥了一眼有些兴奋的刘邦,冷言道:

“伱又感同身受了?”

刹那间,刘邦的脸不由得一僵。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的闻到了一丝聪慧的政治气息。

他看了一眼天上的那个英气少年。

这小孩似乎不是轻易之辈啊?

马邑、朔方、蒲城三地都已经归附突厥。

只要太原之地再拿下,那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就都向突厥豁然洞开了。

一旦举兵南下,那就是一路畅通无阻如入无人之境。

这样的大好局势突厥不会放过,所以他一定会让李渊称臣。

可是一旦对突厥称臣那就彻底成了反隋,会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而尊隋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既能顺应天意人心,还能抢占大义,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造反披上合法性。

其次,有了这层合法性,就能堂而皇之地传檄天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缔结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结果。

而更改突厥旗帜则是以此向突厥示好,争取军事上的支持。

但又没有真正的向突厥称臣。

刘彻品了品其中奥妙。

虽然是个险招,但进可攻退可守。

这小子的眼界不低啊。

是个好儿子。

刘彻摸着下巴。

“就是不知道带兵打仗怎么样。”

“有这等大局观,不当个元帅可惜了。”

……

天幕上,

西河

一身盔甲的李渊坐在城门口,面前摆着一张桌子。

手拿纸笔看着眼前满脸兴奋的青年,开口道:

“你叫什么名字?”

“王二郎。”

“会什么?”

“会木工!”

李渊在纸上写写画画后,拿着印玺一盖。

随后递给眼前的青年。

“以后你就是工部员外郎了!好了,下一个!”

王二郎捧着那张纸,脚步都虚浮了。

嘴里念叨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