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被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不理朝政和搞出了安史之乱,而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抗,反而还乱杀大将,导致叛军长驱直入。}
{李隆基都不用早死,要是安禄山打过来的时候不作妖号召各地勤王,都不至于被攻破长安。}
{都不用号召,死守潼关不出,安史叛军就是能飞也没办法,一方面叛军没有中原地区的群众基础,一方面郭、李已经开始偷家了。}
{以后世视角来看,守住潼关则三个月光复洛阳,一年彻底平定河北三镇,绝对是可行的。}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能理解李隆基。
说实话,严于律己是个绝对违反人性的事儿。
你能装一阵子,但绝不可能装一辈子。
只要是人都喜欢享乐,喜欢听好话。
没人愿意自己做什么都被掣肘。
一辈子憋闷……
就像是朕……
看着殿下还在吵做一团大臣们,赵祯顿觉提不起劲。
想了想,若是自己的励精图治取得唐玄宗那般的成功。
自己会不会放纵呢?
早早就学会反思的赵祯开始反思了。
反思的结论就是,真若如此,后半生的放纵基本是必然的。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早逝,除此之外没人能逃过人性的弱点。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倚靠着凉亭旁的红柱,看着天幕百思不得其解。
“爹,这唐玄宗后面怎么变得这样心浮气躁?”
坐在石墩上的朱高炽倚着石桌,双手插袖。
“首先是因为他太急于求成了。”
“唐玄宗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万万想不到晚年会出这样的问题……或者说,谁也想不到。”
“毕竟不看历史,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能知道割据藩镇会反叛且敢反叛吗?”
“那可是盛世大唐啊……”
朱瞻基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他很想说,要是爷爷肯定能看出来。
朱高炽不得而知,只是继续道:
“正因如此,他也就特别急于平定祸乱,维护自己的声威……”
朱瞻基对自家老爹的评价持有保留意见,继而提问道:
“那他杀潼关守将干什么?不更应该让他们继续平乱吗?”
朱高炽被问住了,想了想,带几分猜测道:
“可能是此时的心态也变了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你看安禄山叛乱之前手握三镇幽州重地,又有十几万铁骑。”
“唐玄宗是真的是深信边将。”
“但是一旦叛乱爆发,他就从信任转为猜忌了。”
“这时候再有几个人说几句坏话,轻率的做出杀人的决定也不是不可能。”
随后补了一句。
“就跟洪武皇帝晚年……”
朱瞻基连忙捂住胖爹的嘴。
“爷爷只是去上茅房!不是上西天!爹你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