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身影自京师向各州、县奔去。
一张张白纸墨字的诏令贴于墙头。
百姓们交谈接耳,随后高呼万岁!
一转眼,
那一处处无人敢动的荒田立起了一座座草房木屋。
耕牛在田中,桑树植于两旁。
这副画面又化作一封奏疏,呈于皇帝手中。
朝堂上。
郭威执着奏疏,对一众大臣喜颜笑谈。
突然一人出列,目藏贪婪。
“陛下,过去留下了那么多营田,其中不少是肥沃富饶的,不如都收归国有,然后将它们卖掉。”
“如此,至少可以得到几十万贯钱财来充实国库。”
郭威的微笑僵在脸上,随即缓缓收敛笑容,沉声道:
“利在于民,犹在国也。”
“朕用此钱何为!”
……
【当时有大臣提出各地方可以“便宜行事”,撤销营田。】
【周太祖不同意。撤销营田,那些已经耕种了几十年土地的百姓怎么办?】
【随即下了一道敕令,从此以后,取消户部管理的营田事务,将耕种营田的农民,划归地方州、县。】
【他们现在的田地、庐舍、耕牛、农具,同时一并赐给现在的耕种者作为永久产业!】
【以前规定的牛租,从此以后,全部蠲免。】
【“是岁,户部增三万余户,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树,获地利数倍”】
……
大汉·文帝时期“治国有道,天下清明之气初见端倪。”
刘恒敏锐的感觉到了时代再次开始发生变化。
“但前代积重难返的弊政,想要移风易俗而整饬天下,使万民得以复苏,不是容易那么容易的。”
这些消除损害百姓弊端的善政是匡救时局的好办法。
但天下想要得到治理只有善政是不够的。
人亡政息。
五代的问题是君王更替变化频繁,没有一条可以持之以恒的法令来修补弊政。
必须要有一个能制定法令的君王,将种种弊端堵上。
即使这個君王做得不够好,也总比没有法令的局面强。
一如汉承秦制,而对其加以损益。
……
后唐·明宗时期李嗣源怔怔的看着那句话,嘴里念叨着:
“利在于民,犹在国也。”
“利在于民……犹在国也……”
还有这个人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呢?李嗣源皱着眉头苦思冥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