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抄农书吗。”
刘启一噎,委委屈屈道:“我就想知道,这个适不适合我们用。”
刘恒用手量了一下种苗的高度,嘴里淡淡道:
“不适合。”
“可以确定,宋朝不会成为继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由将领发动兵变推翻统治的朝堂。”
“但利弊共生的,三衙统制,政出多门。”
刘恒一边拿起笔记录种苗生长数据,一边平淡道:
“朕虽不知兵,但也知道各自为政、动辄掣肘、缺乏协调、难以统筹等弊病是兵家大忌。”
“李隆基错失潼关不就因此吗。”
说道李隆基那刘启一下子就明悟了!
“那这制度是削弱了宋朝军力啊!”
“他这军制怎么这么改啊!他还没一统天下呢!”
刘恒放下笔,双手合拢袖,看着刘启问道:
“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皇帝与武将之间的猜忌已经不可挽回了。”
“你觉得让天下在动荡不安中徘徊和未来兵力可能孱弱,这两个情况哪个会更好点呢?”
刘启闷闷不乐道:“哪个都不好。”
刘恒点点头表示认同。
“确实,但他有的选吗。”
“他没有。”
“这条路不是最正确的,但是最适合的。”
“朕还知道,他剥夺大将兵权、加强禁军、削弱藩镇、加强集权、削弱武将后。”
“皇亲贵戚会取而代之、逐渐崛起。”
“启儿,当皇帝从来都不容易。”
“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选择最正确的路。”
拍了拍已经呆傻的小脑袋,刘恒温和道:“我们只能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否则,秦始皇与隋炀帝,就是前车之鉴。”
……
【公元965年,宋太祖命全国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登记造册送至京城,补充禁军缺额。】
【以选拔的强悍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各地照样募兵。】
【规定禁军每隔半年、二三年,变动驻地,为更戍法。】
【但将领不随之同行,以“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为更戍法的目的。】
……
大唐·高宗时期李治手里拿着《申子》,打量了一下天幕上的所言,想透了赵匡胤的想法。
一旁正在磨墨的徐婕妤好奇道:
“陛下在笑什么?”
李治一愣。
“朕笑了吗?”
徐婕妤嘴角两侧浮起酒窝,憨笑道:“陛下笑了!”
李治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笑容绽放道:“朕是在想啊。自古以来选兵选将都要用强人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