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还有不到一周就是十一了,发表了一个月的《高山下的花环》越来越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肉眼可见的影响就是林朝阳坐在借书处前台工作的时候总是会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除此之外,媒体上的舆论也在发酵。
与此前《牧马人》《小鞋子》在读者群体受欢迎,但舆论上是以文学界首先发声为主不同,《高山下的花环》自火爆之后,读者们踊跃向各类地方报纸、杂志投稿。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燕京日报》《山西日报》《沈阳日报》《莲池》《朔方》等数十家地方报纸、杂志都出现了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读后感和读者评论。
这些文章大多都是非文学相关人士的投稿,但却都是读者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星火燎原之下,进一步带动了《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受欢迎。
相比于普通读者以情感为主导的阅读感受回馈,文学界对于《高山下的花环》的评价就要慢了一些。
专业的文学评论文章通常都是发表在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和文学评论杂志之上,这些杂志通常都是月刊、双月刊,甚至是季刊,所以相较于读者们的反馈速度,文学界的评论总是会慢一些。
尤其是《高山下的花环》这种突然的爆发,更是让文学界猝不及防。
以至于前段时间因为《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一文而掀起的种种批评之声,也在这股风潮之下被完全压了下去,根本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
也正因如此,最近陶玉书的主要精力已经从写评论反驳那些批评林朝阳的文章,转向了搜集各类对于《高山下的花环》以及林朝阳这个作者的积极评价。
这天周末,她又跑到了燕大图书馆翻报刊,不到一個小时的功夫竟然发现了四份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文章。
她又找了找那些之前批评林朝阳的文章,结果是一份也没有翻到。
这个发现让她不禁产生了一股挫败感。
当初丈夫被人连篇累牍的批评的时候,她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期望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带歪风向,让丈夫免于那些批判。
可惜这两个月来文章发了三篇,但影响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文学界的批判之声依旧不绝于耳。
本来陶玉书还打算继续战斗的,可自从《高山下的花环》火了之后,原本那些一提起“吃饭砸锅的许灵均”就恨的牙痒痒的批评者们好像十分有默契的偃旗息鼓,这一类的文章也好像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踪影。
自己忙了半天,情况没有丝毫改变。丈夫整天无忧无虑,却硬是凭借着作品的硬实力挡下了舆论的批判声。
陶玉书真不知道是应该感到高兴,还是感到失落。
这天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她凝视着丈夫的侧脸。
感受到她的目光,正在看书的林朝阳转过了头。
“干嘛这么看着我?”
陶玉书紧紧的盯着他,眼神狐疑,“你是不是早就料到了?”
“料到什么?”
“装傻充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