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想了想,说道:“今年的耕种已经结束,本县会发布政令,从明年开始鼓励百姓种植高粱,按照民间每石一钱五的价格,酒坊按照每石两钱的价格收购,县衙还会给种植高粱的百姓发下补贴,每石补贴一钱,如此一石高粱可以卖三钱,也就是三百文左右。”
虽然如今琼州府的气候很冷,但是高粱的适应性很强,在如今的琼州府也能做到一年两熟。开春三、四月种植一次,等到了七、八月还可以种植一次,产量是很客观的。
而且高粱的产量在一亩四百到五百斤左右,一户有二十亩耕地的百姓种植一年下来,扣除吃喝、交税等开销,能有二十多两银子的收入,完全可以靠种植高粱过上好日子。
“在明年第一批高粱收获之前,酒坊先用囤积的五百多石高粱酿酒,同时本县会委托张家从雷州府等地代购高粱回来应急。”
不过周处还是有些担心,说道:“太爷此举的确很好,只是酒坊的十口天锅产量很大,每月差不多可以消耗一千石左右的高粱,按照一石高粱三钱银子的价格,每个月光是买高粱的支出就有三百两,加上其他的各种开销,每月酒坊的支出能有五百两以上!”
“太爷啊,这么多的开支,咱们的酒坊能赚钱吗?”
李唐说道:“肯定能赚钱,如果高粱供应充足的话,这个酒坊一个月就能出酒七万多斤,本县准备定价每斤高粱酒一百一十文,扣除收购高粱、人工等各种开支,酒坊每个月至少有六千两以上的收入!”
周处和马川闻言面露喜色,又一个每月入账数千两银子的工坊,以后昌化县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于是周处笑着说道:“太爷,这样的好酒必定要有一个好名字,太爷来起个名字吧”
李唐沉吟一下,说道:“这种高粱酒是本县改良酿造的,便要冠以本县的姓氏。此外这种高粱酒去掉了头一锅,取用第二锅以后的酒,所以就叫二锅头酒,名字嘛,就叫李氏二锅头,如何?”
“好名字!”
“这个名字一定能名扬大明!”
马川和周处纷纷叫好,而后世的北京二锅头酒就此被李唐带到了大明万历年间,比历史上早了好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