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十一月,山水空远,落叶红黄。凉凉的风吹过阡陌,吹枯了秋草,吹过了芦苇荡。吹远了秋天的背影,吹老了寂静无声的时光……
“药祖圣地”——桐君山位于富春江、天目溪汇合处,兀立江边,与桐郡府仅一水之隔。有“小金山”、“浮玉山”之称。桐君山高6米。此山两水交带,一峰突兀,平潭澄碧,茂林葱郁,修竹蔽荫,林木葱郁,景色秀丽。背后是深谷和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的原野;脚底下是滔滔大江,地势既险又美。登桐君山极目四望,可以看到富春江烟雨景色。桐君山是富春江畔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中华医药鼻祖圣地。
山巅有“四望亭”,凭栏俯视,下临深渊;西望富春江尽处,双峰峙立,七里泷云烟飘渺;东南方向层峦叠嶂,青黛参差,天目溪穿山而来,放马洲就在眼底。正是:钱塘江尽相庐县,水碧山青画不如。山上还建有桐君祠、桐君塔、竞秀阁、白塔、四望亭、凤凰亭、睢阳公庙(唐张巡庙、江天极目阁等。
桐君山建筑甚早,宋景祐元年(134,名臣范仲淹以佑司谏礼阁校理知睦州军,上任过桐郡府,写有“钟响三山塔,潮平七里滩”的诗句。三山塔为桐君山上桐君塔、船底山上圆通塔和安乐山上安乐塔。桐君塔为府城标志。元丰(178-185年间,始建庙于山顶,祀药祖桐君,名桐君祠。
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之为药祖圣地,山也亦“桐君”之名。桐君,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其所定处方格律君、臣、佐、使,沿用至今,为华夏中医药鼻祖。桐君,是中国有文化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隋书》、《旧唐书》、《本草序》中都有对桐君的记载:桐君,黄帝时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著有《桐君采药录》。经考证,桐君确有其人,距今已4多年了,是中国医药史上卓有成效的中医药学家,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
桐君祠内有一组长25米,高42米、宽14米的彩色历代名医群体全身塑像,将桐君老人推崇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始祖。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张仲景、三国华陀、东晋葛洪、唐代孙思邈、宋代王维一等济济一堂,因此,乃后人将这桐君山称作“药祖圣地”了。
山腰有“凤凰亭”,登亭远望,凤凰山飞舞而来,和桐君山脉脉相连。山巅有“四望亭”。四望亭底下是深渊;往西是富春江尽处,双峰峙立,可以看到“七里泷云烟飘渺”的景象;东南方向是群山景象和天目山的风光。诗中描述:“钱塘江尽相庐县,水碧山青画不如。”
从江天极目阁东下,脚下是悬崖深潭。在桐君山麓的悬崖陡壁上,上有唐宋以来3余处摩崖石刻,年代远溯,弥足珍贵。桐君潭深不可测,方圆数亩,江水碧澄。山上可见杰阁连亘,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桐君祠、桐君塔、桐君亭、江天极目阁、四望亭等一片古朴的建筑富春江烟雨景色。
在桐君山至渡济一带长达七公里的江面,“七里扬帆”的场景:木质大小帆船十余艘,扯起白帆,溯江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