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确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后矛盾的,以有利于我等的为准。”
“我们没有否定朝廷的诏书,我们只是执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道台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
“根据协议,东南九省督抚向列强表明中立态度,不参与战争,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
“南方搞东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没太在意。”
“因为这时候她也是乱的,到底是打还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为了安抚各省督抚,慈禧很快又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向地方督抚解释宣战诏的由来。”
“这意思很明显,宣战诏书是写给国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复包括义和团在内的国人的情绪,你们要体谅朝廷的苦衷。”
刘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已经说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到了这种时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说慈禧发布了两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诏书,但地方督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清政府的,就已经可以看出地方不听中央朝廷的调令了。
况且东南九省的督抚还绕开慈禧,单独和西方列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都足以说明清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地方了。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毕竟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慈禧要是敢责罚东南九省的督抚,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即便慈禧想要动手解决公然挑衅清政府的东南九省,至少也要渡过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再说。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但到了7月,随着直隶提督聂士成战死,天津沦陷。”
“不堪因战败而丢面子的慈禧态度又变了,开始对主和派官僚大开杀戒。”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参与东南互保的九个省中,山东离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凯收到的电报最多。”
“打心底里袁世凯不想去,因为他的实力与聂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于是袁世凯便扯各种理由不动身,一会说没准备好没法去,一会又说义和团作乱,自己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后来袁世凯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绿营去送死。”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此时的慈禧很清楚,这仗打不赢,洋人又只买李鸿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鸿章出马不可。”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李鸿章认为,既然要和谈,那就得先罢免刚毅、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职务。”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第二天,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仓皇逃往山西。”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流亡途中,慈禧的声望跌至谷底,也不再指望义和团能抵御外敌,便发布了彻底镇压义和团的命令。”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并且也正是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慈禧逃过了列强的追责。”
“当时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处死端郡王载漪、刚毅等12人,并要求严惩142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是曾经支持义和团的顽固派。”
“无论怎么看,慈禧都是头号责任人,最起码也要交出权力,退居二线。”
“但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慈禧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李鸿章替慈禧的错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至于其他几位督抚,慈禧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