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1 / 4)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同样有些担忧。

虽说起义成功了,但毫无疑问会面临清政府的镇压。

大家记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还掌握着北洋新军。

以目前革命党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军,恐怕难度还很大。

虽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终的结局是灭亡,但不管怎么说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手中控制的北洋新军肯定会镇压革命党的。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带领老百姓站起来的有志之士,大家不希望这些人牺牲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中。

不过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计不会坏到这种地步。

毕竟主播也说过,清政府最后就是袁世凯推翻的。

武昌起义再结合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测出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

武昌起义的成功,也让全国很多省份相继起义,成功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军权的袁世凯也趁机发动政变,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也正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袁世凯趁着内乱逼迫清帝退位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先后有18个省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朝的统治。”

“一时间,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而对于此时的清廷来说,要想挽回局面就只能出动北洋六镇。”

“如果北洋军能把武昌革命给镇压下来,那么大清还有挽回的余地。”

“而他们要面对的湖北新军训练并不比北洋差,军官素质也相差不多。”

“只是由于中央的财力比地方上要强不少,致使双方在装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九。”

“比如湖北新军装备的火炮,就多是国产仿制的格鲁森57毫米过山快炮,缺少大口径重炮。”

“在这种兵力装备都占优的情况下,清政府要想扑灭武昌起义,把握还是相当大的。”

“可是真到了要派兵南下时,载沣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人有能力挂帅出征。”

“当时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了恶心载沣,假模假样的给隆裕太后上了一道奏,说国家存亡危急之际,宗室子弟应当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袁世凯建议隆裕重用八旗少壮派,看看能不能从中选出一人领兵南下讨伐革命党。”

摄政王载沣:倒也并不是没人有能力出征挂帅,而是袁世凯狼子野心,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启用此人。

北洋新军的战斗力要比地方新军强得多,出动北洋军镇压革命党问题不大。

可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出征的主帅,这才是最无奈的。

事情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担此重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北洋军是袁世凯炼出来的,他也知道袁世凯有能力担任主帅镇压革命党。

但他对袁世凯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忠臣。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袁世凯编练完北洋军后,他才随便找了个理由把袁世凯罢官回家养老。

现在虽说全国起义不断,大清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他也不会把袁世凯召回来。

他非常清楚,一旦让袁世凯重掌兵权,只会彻底断送大清国的江山社稷。

“隆裕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少壮派中军权最高的载涛,你掌管着陆军带兵怎么样?能不能率军南下呀?”

“载涛这个人练兵还可以,但让他上战场玩命他是真不行。”

“见隆裕要抓自己的壮丁,载涛连忙下跪磕头道奴才无能,只练过兵没打过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隆裕一听,不便再说什么,只好作罢。”

“载涛回家后越想越怕,担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挂帅,于是他就干脆称病辞去了军谘大臣的职务。”

“听说载涛辞职,袁世凯不动声色的上书,推荐他的心腹徐世昌继任军谘大臣。”

“随后,在徐世昌的大噪舆论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请袁世凯出山的舆论热潮。”

“不过由于这时候载沣仍然很记恨袁世凯,并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终确定的主帅是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

“10月14日,载沣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为第一军军统,率北洋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南下进攻汉口。”

“任命军谘府政使冯国章为第二军军统,统帅北洋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作为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任命载涛为第三军军统,率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驻守京畿,专司巡护。”

袁世凯:朝廷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么安排统帅都没有用。

虽然朝廷忌惮他执掌兵权,但没有用,北洋军很多将领都是他的人。

这个北洋军是他编练出来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指挥得动。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亲贵胄没有能力带领北洋军,最后北洋军的控制权还是会回到他手里的。

虽说载沣提防他,让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担任主帅。

但很可惜,作为预备队统帅的冯国章也是他的人。

前去镇压革命党的北洋军主帅说是印昌,但实际上的控制人却是他。

这支北洋军也只有他才能掌控得了,只要他不发话,其他的将士就不会行动。

在他练兵完成的那一刻,这支北洋军就不再属于朝廷,而是属于他袁世凯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