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2 / 4)

他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理应也是官家之物。

“李世民问魏征为何要离间兄弟,魏征答先太子若是听他的,必无今日之祸。”

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大唐的虚弱。

并敢于坚持原则,直到太宗屈服。

而魏征正是这样的臣子,他都已经记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过错了。

“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见天下大乱,最喜欢纵横之说。”

“魏征在床上让人给披上朝服,拖家带子见驾。”

还有他下令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钱,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

“魏征妻子裴氏称魏征平生节俭,豪华的葬礼会违背他的意愿,便只简单用布车装上魏征灵柩。”

唐太宗知晓此事后,愈加不满,怀疑魏征是侯君集一党,下令推倒墓碑。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即将出嫁。”

“魏征写出《与徐世勣书》劝导徐世勣应审时度势,避免错过成大事的时机。”

父皇处死卢祖尚之后,没过多久就与魏征议论齐文宣帝的为人。

魏征给父皇讲了齐文宣帝的一个故事,这才让父皇明白错杀了瀛州刺史卢祖尚。

现在受到造反事件,有人便妒火中烧,乘机攻击魏征生前结党营私。

“当时高昌王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

“李世民十分欣喜对各级别进行嘉奖,魏征以总监之功,赏赐丰厚,进封郑国公。”

魏征曾多次劝谏太宗,直言不讳,规劝太宗以尧舜为榜样,以秦、隋朝的暴政为借鉴。

“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早年在北齐朝廷担任官职,后因上书讥讽朝政被贬为县令。”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应以国家大计为上,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

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抑或是德行不厚,大唐不安定,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年成未丰收,祥瑞未到,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

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并不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

唐太宗后期生活日渐奢靡,魏征趁太宗诏五品以上官员议事之时。

“宰相于贞观元年去世,但到贞观四年,李世民便已实现天下大治。”

“如果释放了二人,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李密轻率出战,遭到惨败。”

“前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病逝以后,家中没有正厅,灵枢就停放在侧厅里。”

“李世民原先曾感叹,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

魏征均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但认为虽太宗有上述六点理由。

“魏征也欣喜于李世民的信任,对李世民知无不言,尽显其才能无所隐瞒。”

“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李治: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为大臣平冤昭雪。

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不可采用。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在朝会时对群臣说,魏征的去世如同他失去了明得失的一面明镜。

也正是因为魏征的这些谏言,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错。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两者相互成就。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李世民听罢,器重他的耿直,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便接纳并礼遇魏征。”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如何治理国家。”

泰山封禅可是历代帝王头等大事,能够去泰山封禅对帝王有莫大的荣誉。

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

“蛮夷首领身穿衣冠,带刀宿卫。”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东,采用魏征的建议。”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李世民早朝时得知魏征去世的噩耗,时年六十四岁。”

“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对副使称。”

“现身居皇位,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

“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魏征放心不下大唐,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感慨。”

“公元617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

“贞观四年,濮州刺史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希望网开一面。”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镇抚交趾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