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花狂冯太后(3 / 4)

献文帝逐渐长大后,对这位只有名分没有血缘的嫡母很有意见,在大臣们的怂恿下想摆脱冯太后的控制。

冯太后顾全大局,没有进行激烈地对抗。

而是以亲自抚养年幼失母的太子拓跋宏为由,退居后宫,还政于献文帝。

然而献文帝终究太过年轻,几个亲信大臣日夜进言离间帝后。

献文帝始终觉得冯太后在背后操控朝政,如芒在背、痛苦不堪。

于是不断发起咄咄逼人的反击,甚至一度要挟冯太后要把皇位传给叔父。

此举意在以鱼死网破、同归于尽的办法,彻底从法统上解除冯太后的执政资格。

决心不可谓不大,只是以侄禅叔太过惊世骇俗,招致朝野群臣强烈反对。

献文帝仍不罢休,为示抵抗之意,转而把皇位传给太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

当时献文帝才十七岁,创下最年轻的太上皇纪录。

宫中本来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帝后政治关系,因为献文帝的鲁莽操作终于悲剧性地走向激化。

冯太后不得不出手夺回大权,献文帝后来在二十二岁的盛年去世。

献文帝死时孝文帝拓跋宏才九岁,无法秉政,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冯太后并没有因为献文帝数年来不断作妖而心态失衡,不去搞政治报复和大屠杀,而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

执政期间,冯太后推动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三长制和均田制。

立新意味着破旧,三长制对应的老制度是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一种基层户籍管理制度,基层社会由所谓的宗主进行管理。

宗主,有的是以血缘为纽带聚集起来的大宗族的族长,有的是一乡一地的豪强。

豪强管理乡里,最大问题是隐藏户口、截流赋税,与国家争利。

三长制的大意是立党、里、邻三长,取代旧有的宗主。

由三长负责检查核定户口,组织乡里基层的赋税徭役兵员征发工作。

新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强集团被斩断触角,国家收入增加,老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均田制改革的性质,与三长制类似。

从本质上看,都是改革胡人部族式政权弊病,效法中原汉人王朝体制模式,从历史潮流上看无疑是进步的。

但任何深层次的改革,都会遭遇两大阻力。

其一,都会触动旧有利益群体反对,甚至引发政治反抗。

其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主推者甚至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看到效果,有可能会遭受长时间质疑与非议。

冯太后推行改革的治绩,远远没有开疆拓土那般耀眼吸睛,在大众印象中甚至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冯太后以一介女流,竟然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其强大定力、胆量勇气和政治预见力,比武功鼎盛的皇帝也是不遑多让的。

也正是这样一位强大的太后,才能培养出一位同样优秀的皇帝。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

“宦官本来供事宫中,冯太后临朝听政后,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

“抱嶷小心缜密,赐爵安定公。”

“负责纳言,对所奏议,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太后很是宠信,晋升他为大长秋卿。”

“苻承祖赐爵略阳公,拜安南将军,是冯太后的心腹,许他免死的金书铁劵。”

“又有李丰、王质、李坚、孟鸾,冯太后给他们的赏赐,小到珍宝珠玩,大到田园、奴婢、甲宅。”

“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宫用事的局面。”

“冯太后临朝专政,孝文帝孝顺谨慎,事无巨细,都要禀报冯太后。”

“孝文帝过于聪慧,冯太后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打算废除,欲立咸阳王禧。”

“在寒冬腊月之际,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到一间小屋里,三天不给饭吃。”

“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劝阻,她才改变了主意。”

“后又有宦官对冯太后谮说孝文帝的坏话,冯太后盛怒,对他鞭打。”

“孝文帝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