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诗奴贾岛(4 / 4)

“甚至还不够买一件冬天穿的棉衣,否则令狐绹也不至于大老远的给贾岛寄来一件御寒棉衣。”

“收到令狐绹寄来的御寒棉衣,贾岛万分感谢,特意写了一首《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

“唐文宗开成五年,贾岛在长江县主簿的任上三年期满,升迁到了普州担任司仓参军。”

“然而,当贾岛来到普州的时候,普州刺史乐阐计划让他担任纠曹一职。”

“他当即予以拒绝,并写了一首《让纠曹上乐使君》作为回应。”

“看到贾岛的态度如此坚决,乐阐只好作罢,继续让他担任司仓参军。”

“担任司仓参军期间,贾岛深得乐阐的器重,乐阐还特意让他书写了《紫极宫碑》碑文。”

“唐武宗会昌三年,贾岛在普州担任司仓参军的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从而结束了他穷苦潦倒的一生。”

王安石:贾岛是半僧半俗的诗人,一生穷愁苦吟作诗,他的五言诗流传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大唐科举制度,大力推崇科举,打破门阀制度。

再到武则天时期,进一步改进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科举录取人数,使得更多寒门子弟,甚至出身寒微的平民改变了命运。

再到李隆基时期,宰相竟敢称野无遗贤。

唐朝历代皇帝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科举,科举早已深入人心。

贾岛是极用世的一个读书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累举不中第。

贾岛因屡次科举不第耗尽家财,不得已出家为僧。

还有一种说法是贾岛早年家境贫寒,生计无落,出家为僧。

僧尼是免除租庸调,只交其他很少的税赋,几乎免除了赋税。

而且寺庙是清净之地,很多僧人都很有学问,又管吃管住是读书的绝好地方。

贾岛有一堂弟叫无可,也是诗人,与贾岛一同出家。

贾岛还俗时曾与无可约定,将来仍然出家。

然而还俗的贾岛积极入世,无可还曾写诗提醒他,不要忘约。

虽说嘴上说未忘约,但身体却很诚实。

他骑上毛驴,一生都在大都市的寺庙和科场之间挂单游走。

贾岛作诗十分认真努力,努力到自己都感到了痛苦,所以被称为苦吟诗人。

在长安的贾岛去拜访朋友李凝,朋友李凝居住在一处清幽之地。

贾岛沿山路找了半天,才好不容易踅摸到李凝的家。

当时天色已晚,一敲门又无人应,得知朋友不在家,内心有所失落。

但此刻宁静的夜,皎洁的月光,敲门声惊起的小鸟,令贾岛诗兴大发,遂题诗一首。

第二天,贾岛骑着驴在回长安的路上,他回味着昨夜的即兴之作。

总觉得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

他骑着毛驴,一边反复吟咏,一边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就这样他来到了长安城的大街上,路人看到这样一个和尚,都觉得很好笑。

此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走了过来,众人马车纷纷避让。

贾岛却还在沉迷推敲,比划着手,直接闯进了仪仗队,被人拿下。

韩愈一问情况,没有难为贾岛,还帮他分析了诗句,建议用敲字好。

夜深人静,敲门有响声,静中有动,活波些,更有诗味。

从此,千里马贾岛和伯乐韩愈成为了朋友。

贾岛结识了韩愈,便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开始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朝是科举的天下,科举是人脉的天下。

为了科考入世,贾岛更加刻苦研究律诗。

同时,他也努力自我推荐,他给他人写诗酬唱,提高知名度,寻求机遇。

韩愈看贾岛和看孟郊一样重,一样欣赏,他曾写诗给贾岛。

但在科举的路上,韩愈只是给贾岛指指路,打打气。

然而韩愈的赏识,也未能让贾岛及第,反而身边的朋友却一个接一个考中。

他还在朋友赴任分别时写诗相赠,想必心中除了离别伤感更多的是郁闷压抑。

最终,贾岛因为久困科场不得志,而愤世嫉俗发牢骚在试卷上写下讥讽公卿的《病蝉》。

因诽谤之罪,贾岛被贬任为长江县主簿。

不管贾岛历史上是否及第,但他的诗作无疑在大唐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br>有时,人生就是那么有意思,你努力去追逐梦想,可能梦想并没有实现,但一路追寻走来却有意外收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