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诗家宗祖黄庭坚(2 / 4)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秋怀二首》创作于熙宁八年,当时作者31岁,正在河北大名任国子监教授。

国子监职务清闲,处境单纯,作者经常读书自遣。

快要接近年末岁尾,诗人远离故乡,触发怀远之情,于是即兴赋诗。

秋阴细细、吟虫啾啾,开篇就形象地展现出秋天的气候特点。

白天秋阴透入屋里,夜晚天气逐渐变凉。

诗人观察细致,用词讲究,雨后芭蕉开放,新叶与旧叶相间。

风吹竹声作响,极具音韵之美。

芭蕉在风雨中发出悦耳的声响,也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前两联分别从秋景和秋声着笔,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美好的赞颂。

作者笔下,砧声急不可缓,秋意已深,正是赶制寒衣之时。

而秋天日短,檐外日影不长,更显出诗人细腻的写作手法。

古代女子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制作御寒衣服,而砧声已急也从侧面表达出秋意浓厚。

诗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无人缝补、丢弃墙角,也展现出诗人羁旅生涯、俸禄微薄的窘迫处境。

最后一句岂念晏岁多繁霜,抒发了诗人在接近岁尾时难捱严霜寒冷,却洒脱不羁的情趣。

“黄庭坚携全家从汴京到吉州太和县赴任,路过安徽途中他浏览了怀宁县的潜山。”

“元丰四年,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上任。”

“在任期间,正值朝庭加紧实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盐专卖政策。”

“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对民众的重利盘剥。”

“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不法官吏为了谋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

“不顾百姓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屡屡多报数量,再高价摊卖给百姓。”

“导致民不聊生,黄庭坚在诗作中对这一盐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元丰六年,黄庭坚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

“元丰七年,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

“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过泗州僧伽塔时。”

“于塔前写了一篇《发愿文》,从此戒荤吃素。”

“抵达德平后,当时的德州通判赵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

“而黄庭坚认为德州镇小民贫,经不起新法的搜刮。”

“这一分歧导致之后双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来赵挺之罗织罪名,导致黄庭坚贬死宜州。”

“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高氏在政治上倾向旧党。”

“她将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势力一并扫除,起用司马光为相,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二年,苏轼想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未能成功,最终黄庭坚被授予著作佐郎。”

“苏轼的举荐遭到了赵挺之的攻击,并在奏疏中对苏轼和黄庭坚横加攻击。”

“由于赵挺之的攻讦,黄庭坚在升迁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维持原著作佐郎职务。”

“在接连的政治逆境下,黄庭坚已无心仕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