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白县,红薯的面积种植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有无忧饥(又叫“佩无起”、“大苗薯”)、张黄薯、假张黄、海康薯、六十日薯、指天公、灌阳薯等品种。
其中,最高产的品种毫无疑问就是无忧饥,它的亩产一般有550-600公斤,甚至在一些高产地块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
它的优点是粗生、抗病力强、适应性广,无论是山区、平原、水田、坡地都可种植。
缺点是肉白,味淡,不好吃。
不过,这玩意由于产量高,用来作饲料养猪,那是再好不过了,所以一直受博白县农民的喜爱,种植面积大约占了全县红薯种植总面积的一半。
而质量较好的薯种则是“假张黄”,它的肉黄、细、香、甜,且抗病虫力强,适应田、坡等干湿土地,亩产量也仅次于“无忧饥”,种植面积自然也大,占了全县红薯种植总面积的三成。
这两个品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抗病虫能力强,只要明年劝族人以及亲戚朋友根据自己的需要种上这两个品种的红薯,那就可以安然无恙的度过这场严重的病虫害了。
至于怎么劝他们放弃水稻种红薯,对于邓世荣来说倒不是难事,毕竟他现在在亲戚朋友以及族人面前,威望真的太高了,只要随便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让亲戚朋友和族人都听他的。
因此,明年的病虫害,邓世荣倒是有信心让自家的亲戚朋友以及族人们不用承受损失。
只是,俗话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邓世荣不满足于只帮助自家亲戚朋友和族人,他也想帮一帮其他乡镇的阿表。
毕竟大家都是博白人,前世的博白人在外面是出了名的团结(少许老鼠屎是在所难免的,只说大部分),即便一直在内斗(博白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大县,而客家人宗族观念比较强,一般一条村都是同一个姓的,如果村里的人被别村欺负了,那么处理不好的话会慢慢演变成两条村之间的矛盾。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村与村之间,甚至是乡镇与乡镇之间经常是打个不停,在斗得最厉害的时候,除了女人以外,只要这个乡镇的男人到了另外一个乡镇就要挨打,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但只要对外绝对是团结一致的。
尤其是在广东,去打工的博白人有几十万,从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因为种种原因,只要提起博白人别人都怕,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那边的工厂只敢收博白妹不敢收博白仔,属实是名声在外了。
团结是刻入博白人基因里了,邓世荣身为博白人,要是有能力帮助其他乡镇的阿表,他肯定是愿意出手帮忙的。
不过,这事还真的不好办,让其他乡镇的阿表明年不种水稻改种红薯,人家凭什么听你的?
别说邓世荣只是那耶邓氏的族头,就算他是县太爷,要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别人也不可能听你瞎指挥的。
毕竟,现在不是生产队时代了,而是已经分田单干,农民想种什么是他自己的自由。
想要其他乡镇的阿表把水田改种红薯,除非能让他们看到利益,觉得种植红薯比种植水稻更划算,否则想劝他们好好的水稻不种改种红薯,是不太可能的。
最终,邓世荣还是无奈的发现,他是真的帮不了其他乡镇的阿表,至少早稻的时候帮不了。
等早稻遭受严重的病虫害之后,接下来的晚稻他倒是可以帮帮忙了,到时花时间跑遍全县,用他们那耶邓氏的成功例子,劝其他乡镇的阿表不要种植水稻,改种红薯。
这样有事实根据,其他乡镇的阿表不说全都听得进去,但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听得进去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少损失,也算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就在邓世荣怎么想着帮其他乡镇的阿表时,刚把孩子哄睡的张秀萍便走下楼来,说道:“爸爸,我想跟你商量点事。”
邓世荣问道:“什么事?你说!”
张秀萍道:“阿元和阿花已经跟父母分家了,他们明年就要到县城来发展,这段时间我也帮他们想过了,但一直没想到适合他们做的生意,爸爸你觉得他们适合做什么生意?”
邓世荣笑道:“这个问题,之前在家的时候,阿元那小子也来问过我了,我当时回答是让他们夫妻先想一想,等过年的时候再讨论这个问题。不过你既然也问到了,那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对于欧国芳与欧国花这两个一起长大的小姐妹,张秀萍还是很有感情的,她们选择嫁到那耶村和隔壁的秧地坡村,目的就是想跟她做一辈子的姐妹,现在她到县城发展了,有能力的话自然要拉她们一把。
听到公公这么一说,张秀萍就知道他早有想法了,便点头道:“嗯,您说!”
邓世荣道:“我帮他们想了三条路子,一个是开一家驾校,专门教人学开车,现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有钱人会越来越多,相信不用多少年,拥有私人轿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了,现在开一家驾校的话,未来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张秀萍听得连连点头,说道:“听爸爸你这么一说,这驾校还真是挺不错的,远的不说,就说现在的客车和汽车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了,这里就需要不少的司机,就我们那耶邓氏都不知道派了多少人去农机学校学开车,如果到时自己人在这里开驾校,那以后就可以照顾自己人的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