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东屋的火炕烧得暖暖的,小炕桌上摆着三两样点心、一碟子瓜子,还放着一壶山楂红枣红糖水。苗氏和连二婶子、桂香婶子刚一起去庙前村逛过了大集,正开心地摆弄着新买的两块毛青布:“别看这颜色不咋正,还有两处染坏了,比不了县城的。可做成衣服哪儿看得出来?自家穿要那么讲究干啥!”
她之前在县城就看中过这布,觉得给沈青做一身肯定好看!今天正巧遇到一块,比县城卖的颜色发灰,边缘还有两道直直的黑色褶印,但摸着确实最实在不过的料子。
这庙前村原不是个村子,就是安平县郊外的一座庙,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也不知道供奉得哪路神灵,想来是不怎么灵验的,平日里也不见香火有多旺盛,只有六七个和尚守着几亩田度日。
十里八乡若谁家生了小子不想养——虽然这种事极为少见,但这世道总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些人家一辈子就得一两个孩子,想要个小子想得要发疯了,比如老沈家。却也有人是极易孕体质,一口气生七八个还不停。这样的人家若实在困难养不起了,便会只留三四个孩子在家里,不论后头的孩子是什么性别,通通送人或丢弃。而那些小子找不到人领养,就会被送到这小庙里。
十来年前,也不知道是谁家丢弃的孩子长大了,竟是个能人。见庙里日子过得太苦,师父们身上的僧衣都是补了又补,竟想出了个法子,每逢年节便在庙前的空地上办庙会、大集。他也真有些本事,虽说开始有些艰难,求爷爷告奶奶的才找来些小商小贩,但后来竟慢慢的真让他给做成了,不但庙里日子好过不少,这庙会与大集竟然真的一年一年变成了这十里八乡的传统,连带着庙里的香火也旺盛了一些。
附近村子里自家炒的干货,编的盖帘、背篓,上别处收的便宜布头,现做的吃食……都能拿到集上卖!
渐渐的,竟然也有人在这附近盖了房子居住,多是些常参加庙会大集的卖家。有人聚集居住,就瞧着像个村子,大家便称之为庙前村。
连二婶和桂香婶子听了苗氏的话,也连连称是。她们都买了一些,虽然并不是毛青布那样贵的布料:桂香婶子买了一块白色半边泛黄的细棉布,做一件里衣是够的。穿在里面看不见,谁知道黄不黄?
连二婶则买了一块红色印碎花的,原是块极好的布,颜色也染得漂亮,偏旁边一串烧的米粒大小的小洞,想来是灯花爆了火星子溅了上去。可她手艺好,会简单绣个小花,到时候给补上不就是了?
关键这布只要正价的一半,这不是捡到大便宜了吗?要说今年虽然年成并不比往年好多少,却也不坏,且因着沈青送来的那许多野猪肉,他们几家可是省了大钱了!钱省下来,手头不就宽裕了?
连二婶小声道:“我今儿出门的时候,我婆婆还给我塞了一百文,躲着我那嫂子偷偷给的,说是亏得我,家里才剩下这一笔买肉钱的,让我给几个孩子添点东西。这可都是托了青哥儿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