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想客户(完颜亮)之所想(3 / 4)

临安不夜侯 月关 318 字 3个月前

作为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它的水质却不像黄河那般浑浊。

河面甚宽,金人安排的渡船,正在安排大宋使节船队的车驾、马匹上船。

杨沅站在大汶河岸边,纵目远眺。

他对一旁的使团书记官道:“桓水在县西八十里,黄河去县治十里。

这条大汶河在县北二十二三里处,河面甚宽,非大舟难渡。

若行军至此,当提前备好舟船,或早伐大木,以筏渡河,此处河面,若非雨水充沛时节,还是很平缓的。”

书记官奋笔疾书,将杨沅所言一一记下。

朱宋璋正在安排船只调度,一转头,就看到宋国的杨学士站在汶水边正指指点点,似乎在吟诗作赋。

朱宋璋虽然大字不识一筐,但他受如今金国的风气影响,也是很喜欢附庸风雅的。

大宋状元在极其推崇汉人文化的大金国,当然是很有市场的。

如果能听他吟诗一首,自我口中传出,岂不是帮我扬了名?

想到这里,朱宋璋赶紧走过去。

结果顺着风儿,他就隐隐约约听到杨沅说:“行军至此,当提前备好舟船……,若非雨水充沛时节……平缓……”

朱宋璋只听得眉毛乱跳,这位……这位大宋的状元郎在干什么?

他在勘察我金国地理形势吗?

其实,但凡出使,勘察对方地形、民情、兵力部署,那都是顺手为之的事。

刺探军情、操控舆论、分化敌方阵营,这都是作为一名使节的重要任务。

所以宋国使节一路行来,暗暗记下金国的沿途地理山川形势,并不奇怪。

问题是,谁会干得如此明目张胆呐。

朱宋璋的脸皮子一阵抽搐,赶到杨沅面前,轻咳一声,微笑道:“杨学士,你在说什么?”

宋国使团的书记官正捧着簿册埋头记录呢,想掩饰都来不及。

宋国副使寇黑衣、使团判官于吉光等人便显出几分尴尬来。

杨沅却是云淡风轻地道:“哦,没什么,本学士打算写一部《子岳游金记》,正在做些记录。”

朱宋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论文,我文不过你。

论武,我武不过你。

可这并不代表我傻啊,你是不是当我傻?

……

渡船驶上大汶河,朱宋璋便进入船舱,把杨沅勘察金国地理的事,告诉了一直与杨沅避不相见的孔彦舟。

朱宋璋道:“大王,这杨沅太放肆了,他虽是为议和而来,却是满脑子主战、北伐。

方才在岸上候船时,他还在明目张胆地记录汶水地理,妄言来日要领兵北上。”

孔彦舟冷笑道:“年纪轻轻,三元及第,又得到宋国君主的器重,自然是狂妄不可一世了。

来人,把他的狂悖之行都记下来,报与我主!”

孔彦舟对一旁的书记官吩咐道。

书记官埋头狂记。

朱宋璋道:“人不轻狂枉少年。可是太狂了,可就天都不容了。

我看等陛下看了此人言行,这位杨学士怕是要做个永远的少年郎了。”

孔彦舟冷笑道:“得罪我孔彦舟,我会让他轻易死掉?

待他对陛下没了用处,我会叫他明白我孔彦舟的厉害。”

这时,一个随从自后舱出来,一脸暧昧地笑道:“大王,您在郓州城里看中的那个小娘儿已经沐浴已毕,等着大王怜爱了。”

孔彦舟目中欲焰一炽,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他在经过郓州城时,偶然见到街头一个小娘子,颇有几分姿色。

一向好色如命的孔彦舟正嫌行军烦闷,于是就让亲兵把那女子掳了来。

一听亲兵禀报,孔彦舟便转怒为喜,笑道:“哈哈哈,本王火气正大,正好拿她先去去火!”

孔彦舟迫不及待就往后舱赶去。

朱宋璋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转身走了出去。

他是孔彦舟麾下一名大盗,追随孔彦舟多年,自然是臭味相投的。

只是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年轻时候放纵太过了,几年前他就开始有心无力。

所以,如今的朱副使只热衷于权力,女人?憎物也,真不明白大王为何乐此不疲。

……

杨沅一行人在孔彦舟、朱宋璋领兵护送,过了郓州,往济南府赶去。

此时,从燕京往济南府的官道上,也有一行人马,轻驰而来。

这是赴京赶考,如今赶回济南的辛弃疾。

肥天禄就混藏在辛弃疾的随从之中,被带出了燕京城。

“辛小友,老夫耽搁了你考取功名啊。”

并辔而行时,肥天禄对辛弃疾抱歉地说道。

辛弃疾把肥天禄救下以后,成功地避过了金兵的几轮搜索。

这其中,辛弃疾的身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是金国高官子弟,又是今科应试举子,这两重身份于肥天禄而言,都是很好的掩护。

不过,辛弃疾考虑到一旦中举,那他身边就不会成为适合隐藏的所在。

因此他应试的时候便胡乱答了一通,主动放弃了考中的机会。

辛弃疾笑道:“大叔何必如此,弃疾本就无意于金国功名。

此番去燕京,只是为了增长见识罢了。”

这些时日的接触,肥天禄已经知道了辛弃疾的底细。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乃是北宋进士,“靖康之难”后,中原大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