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沅看了眼这三位亲信:“你们应该明白,所谓假会子案,所谓刘以观的栽赃陷害,还有各官署衙门对我都察院的排斥和提防,都是为了什么。”
“要说我都察院权柄太重,督察百官惹人生厌,但我都察院还是要遵循纲常法纪的,我们调查的案子,也是要经由大理寺和刑部才能落实的,远比不上皇城司直属天子更遭人忌惮。
可是为何有人对我们的防范和排斥,犹在皇城司之上呢?”
萧毅然、卢承泽和于泽平当然明白,都察院是在御史台的基础上改组出来的。
而抛开表面上那些可以宣之于口的理由,它的设立真正原因只有一个:
皇帝需要一口锋利的刀,为他斩断推行新政的过程中,麦芽糖一般粘住手脚,拉着丝地阻滞他的那股力量。
这是路线之争。
皇帝想往左走,但是觉得右边更加美好的那些人,却拖住了他的车轮,硬要把他拗到右边去。
同时,这也是权力之争。
自古帝王,未尝有像宋朝天子一般受到的约束之重。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最早是汉朝时就提出来的,但也只是表现了一种对于士大夫器重的态度。
它真正被人捧到台面上来,是宋真宗时。真正得以贯彻,是宋仁宗时。到了宋神宗时,才成为上下一体尊从的制度。
但,士大夫眼中的天下又是谁的天下?是万千黎庶的天下吗?
宋神宗时,王安石眼见弊端重重,意图变法,遭到诸多保守派大臣反对。
时任宰相文彦博就对神宗皇帝说,祖宗法制都在,没有必要改动,免得失去人心。
神宗反驳说:变法或会让一部分士大夫不满,但是对百姓们并没有不妥啊。
文彦博就直言不讳道:陛下,您是和士大夫共天下,不是与百姓共天下!
神宗回答说,也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反对变法,还是有很多士大夫认为应当变法的。
这段对话,是堂堂皇皇的当众君臣奏对,毫无遮掩。
从这段对话就可以看出,神宗皇帝时,已经接受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准则。
从这位宰相的话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眼中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就是指的他们士大夫这个群体,就是他这个代表着士大夫群体的宰相,与天下百姓无关。
他说的动摇人心,只是指士大夫的心,与天下百姓无关。
变革对天下百姓是否有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士大夫们满不满意。
有些人一厢情愿地以为士大夫同皇帝争权,是为他们做代表,可人家士大夫根本没把他算个“人”。
本质上,它只是皇权与士大夫的权力博弈,更具象的表现,则是君权与相权之争。
但是,赵瑗这位年轻的官家,显然对于如此之重的掣肘有些不耐烦了。
从律法上把对士大夫享有的特权废除掉,恢复“皇宋刑统”,恢复太祖制度,于维护士大夫利益的群体而言,就是一个危险的开始。
固然,现在所改变的只是对犯了罪的士大夫不再“法外施恩”。
可接下来呢?
大宋都察院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削弱士大夫的权力。
削除士大夫犯罪时高于法律的优容,只是第一步。
小心翼翼的缩减宰相任期,这是第二步。
接下来,都察院这口刀,显然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行。
这一点,其实各方都很清楚。
所以,有人要搞杨沅,那么多朝臣真的都不知道罪证不实吗?
沈相公对于这样一桩闹的满城风雨的大事件,真的毫无耳闻吗?
他们只是故意装糊涂,寄望于有些人的反击,让能都察院知难而退,然后跟他们一起“和光同尘”。
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让皇帝知难而退,老老实实效仿仁宗以来的各代皇帝,好好跟他们共天下就行了,不要总想着标新立异。
但,他们没想到朱倬那么刚,这个“士林败类”居然敢全面开花,还以颜色。
他们也没想到,杨沅自蹈险地本就是有预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