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锋把话筒递给了张胜旺,张胜旺清了清嗓子,开始下达第一个指令。
“蹲!”
只见机器狗的两条后腿大角度弯曲,屁股向下,前腿小角度弯曲,乖巧地蹲了下来,就像是一只灵活的哈巴狗一样!
不会摇尾巴倒是一种遗憾,不过这脑袋可以微微地左右晃动,代表着机器狗此时有多么的惬意。
众人再次惊呆了。
语音控制,居然还是语音控制!
在后世,语音控制已经相当普遍,开车的时候感觉冷了,不用手动开空调,只要喊一声就行,甚至还有智能功能,不用喊开空调,只要喊一嗓子:你好奔驰,我冷了。
车子就知道该给你开空调了。
战斗机飞行员在激烈的空战中,更是没有时间去低头看触摸屏,更没有时间去找一个个的下拉菜单,用的自然也是语音,你好猛龙,准备一枚霹雳-15!
准备完毕,锁定发射!就是这么的简单。
就连网文作家写,很多人都不用敲键盘,对着电脑一通喊,一个小时万余字搞定!
那么,语音输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1952年,贝尔实验室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了,他们制造了一台自动识别机器,由于技术有限,它只能识别数字,从0到9.准确率还不错,高达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十个数字里必然会错一个,这东西也就是个玩具,不能实用化。
不过,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普林斯顿大学开发了单音节识别系统,能识别十个特定的单词,林肯实验室开发了能分辨十个元音的语音识别系统,到了64年的世界博览会,ibm就展示出来了语音识别的语句:“shoeboxrecognizer”。
不过,在六七十年代,研究的重点依旧是鼓励的单词识别,七十年的机器harpy,已经可以识别多条整句话了。到了八十年代,各个研发机构都开始研究各种算法,单词量已经达到了几千个的数量级。
东方在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863计划才把语音识别立项研究,不过进展很快,到了87年12月,牛人李开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华清大学和中科院声学所,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现在机器狗上的语音系统就是从华清大学那边移植过来的,而且也不用连续识别语音,只要识别基本的词汇就行,很多还是单音节的,语音控制当然没有太大问题。
“起!”张胜旺又下达了第二个命令。
于是,机器狗又站了起来。
下面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厉害,真是太厉害了!
大桥空原本是想要做专访的,不过现在,也顾不得单独采访了,换上了新的胶卷,又是咔嚓咔嚓的一通拍摄。
“慢走!”
随着这个简单的语音指令,狗子开始向前走,三条腿着地,只有一条腿在空中,步履稳定,就像是在闲庭信步一般。
“左转九十度!”
在众人的面前,狗子完成了一个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需要精确控制的操作。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院基干理工学部教授长尾形哲目不转睛地看着机器狗的一举一动,目光中带着惊叹,脑子里在飞快地思考着,每一步的程序究竟该怎么编写,但是程序在以几何倍的数量级增加,他很快就发现,以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应付不了,以整个早稻田大学的机器人研发团队来搞,也得花十几年的时间。
东方人是怎么做到的?
“它只有这样一种步伐吗?”长尾形哲忍不住开口了。
狗子走路,是有多重姿态的,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走路方式,这种闲庭信步的慢走,是狗子平时吃饱饭遛食的步伐,稍稍快一些,就得有不同的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