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张八边形的膜,每条边都有一百米长,纤细纵横的骨骼像蛛网上的丝线,维持着基本的结构强度。
碳纳米骨架汇聚之处,是一颗银色的立方体结构,作为收集器的仓库。
灰星战役中产生的技术产物,气体云收集器“灰瘴”,收起来仅仅数米见方的探测器,物质收集效率却不低于启航时的“穹顶”级旗舰,是成熟的星空文明造物。
同时使用了两个文明技术。
广阔的帆面上,灰色的流体向着中央缓缓流动,裹挟着宇宙空间中的稀薄物质。被中心的收集器过滤后,再沿着中空的管道重新回到外围,如此往复。
舰队的物质储备在平缓而有序的缓步增加。
在之后的时间里,舰队会将收集的物质运回空间站,并制造更多的收集器。
并重新制造出基础的舰队,拥有一定作战能力。
而现在北极星则按照惯例,正在执行另一项工程。
他要发射探测器去观察褐矮星的表面,这也是独一无二的资料,对提升“任务”的完成度有很大的帮助。
那个特制的探测器已经抵达大气圈了。
专门加固过的梭型探测器,显得修长而厚实,正在引力的拉扯下快速坠入云雾中。
由于高重力和稠密的大气,这次的火光格外明亮炽烈,像一颗数千米长的火流星划过天际,光芒甚至盖过了厚重云层中闪烁的电弧。
穿过数百千米厚的风暴与云层,探测器的镜头前突然清晰。
要抵达近地表了。
北极星不慌不忙的控制着探测器,弹出巨大的高分子织物减速伞,让火焰逐渐削减。
晃动的镜头中,苍茫的大地似近实远,这个高度甚至还在一般岩石行星的太空轨道上。地面平滑如镜,朦胧的绿色光芒透过地壳,在高空往下看仿佛逆向的极光。
仪器检测到强烈的辐射,是聚变反应无疑。
随着下坠,地表距离更近,“天”与“地”的概念逐渐清晰,一侧是幽绿光芒的大地,一侧的黑褐色,混沌一片的天空。
昏黄的粘稠雾气中,偶尔有能量无法预计的宏伟电弧,击穿一百公里的天地,旗舰“夔”的主炮与之相比不值一提。无数高耸尖细的龙卷风扭动着在大地上行进,似乎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