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宗罗百代,彻里至外(1 / 4)

万历明君 鹤招 1504 字 1个月前

第170章宗罗百代,彻里至外

王世贞一番话说完,本应石破惊天,却落得满场寂然。

功底深厚者,无不大受启发,蹙眉深思,浑然忘了外物。

功底浅薄者,一味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只是觉得厉害非常,却又说不上厉害在哪里。

台下入座的今科会元孙继皋,介于两者之间,失神恍惚,喃喃自语。

先天理性……实践理性……道途之争……

俨然一副越是深思,便越是难受的模样。

李三才收回直勾勾盯着王世贞收入怀中的文章的眼神,面色凝重开口:“以德兄如何评价此文?”

孙继皋略微回过神,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迷惘:“说不上来。”

“若论开创,也不过是将道学脉络梳理了一脉,并未见得什么推陈出新的地方。”

道学,跟道门没关系,而是周敦颐开创的儒门正统,同时也是王世贞诵念的这篇文章梳理的脉络。

其源流于先秦,奠基于前宋,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所谓“道统”,也即“性命之学”,乃是如今儒门无可动摇,正统中的正统。

无论程朱、陆王,都是于此一脉相承,脱离不出这个樊笼。

孙继皋顿了顿,再度开口:“但是……”

“单单疏河导源,亦有汇成江河之象,甚至隐约有后续呼之欲出,我一时也堪之不破。”

“只论其人的学问,可谓学究天人,博古通今!各派学说信手拈来,其口气之大,见识之广,必然是当世宗师!”

这句堪之不破,就是孙继皋方才失神的缘故。

未见新学说,却又展现出大气象,这种奇怪的感觉,直让孙继皋别扭不已。

李三才听了孙继皋的话,只觉得不能再赞同了。

他惊叹道:“宗罗百代,师法古今,岂能不称之为一声宗师?”

学问都是一脉相承的。

就如同这位宗师所言,周张、程朱、陆王的学问,可谓是同源而出,后者皆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圣贤的根基,不会是四海舶来,也不会是从天而降,梳理经学脉络,从来都是圣贤的必经之路。

而这一步,便称之为,宗罗百代的宗师!

孙继皋愈发惊叹:“以往都是一道之内,有所开创,我才能叹一声宗师,台上的两位教授师,薛公、李公、袁公,无不如此。”

“今日还是首次遇到,让我未见学说,便仰服称宗之人。”

“只这一点,哪怕未有开创,也足以台上称师了。”

作为今科会元,学问自然不低。

虽然一时想不通厉害在何处,但既然能让他觉得不凡,那就必然不是简单之辈。

李三才大院子弟,想事情注定没有这么纯粹。

只摸着下巴轻声道:“也不知道这是哪位宗师,莫不是春芳李公?”

他听闻李春芳也受邀入京了,今日却未见其人。

孙继皋失笑了摇头。

李三才毕竟学问差一筹,才会猜到李春芳头上。

但他一眼就看得出,这不是李春芳那个专做青词的假道学先生能有的水准。

他沉思片刻,揣测道:“应当是山农樵夫。”

李三才愣了愣,一瞬间便被孙继皋说服了,认同地点了点头。

山农樵夫,指的是颜钧,日用派的大儒。

以其高举山农樵夫为救世致知之道,所以自号山农、樵夫。

颜钧同样是个标签贴满的宗师——颜真卿之后、泰州王艮嫡传、谭纶的老师、胡宗宪的军事幕僚。

年轻时讲学天下,王之诰、邹应龙皆是其信徒。

徐阶特请其至京城讲学,三公以下,望风请业。

可惜,嘉靖四十五年,颜钧因为讲学时传授“近代专制”,以致“生灵无告无谋”的观点,被诱逮入狱,三年后改发边疆——即便没有文字狱,也不至于到能指斥中枢“专制”的地步。

其发边充戍之后,便被俞大猷发牌文,特聘为军师,而后以军功免除罪身。

如今隐居治学,教化百姓,已然不再涉足俗世纷争。

比起李春芳,这位经历传奇的当世大儒,才更有可能有这种水准。

“后生猜错了,不是颜山农。”

一道声音从两人背后响起。

两人齐齐回头。

只见一名四十出头中年男子捋着胡须,话显然也是这位说的。

李三才连忙见礼:“周洗马。”

孙继皋听李三才称呼后,才反应过来是谁,慢上半拍见礼:“敬庵公。”

赫然便是那位号称融会濂洛关闽之学的周子义,同时也是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编修,以学行称于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