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朕,要为万世开太平(1 / 4)

等秦大学士退下去之后,贾琮重新思索了一番。

然后贾琮也不得不承认,燕云的变革,是不能照搬下去的。

他这个皇帝,虽然也是从马上得来的。

大夏也已经被打烂了,但是又并没有烂的如此彻底。

并非完全打乱重建,大夏的士绅和世家豪门,势力依然极为强大。

他们依然把持着地方。

因此,想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势必会引起整个华夏的动乱。

到时候,怕是不知会死多少人。

将土地收归国有,还是艰难呢。

而若是引起天下士子共愤,地方官员全都辞官不做的话,贾琮甚至找不出这么多官员来填补这些空缺。

因此,这一条,目前的确无法实施。

不过,倒是可以下一条旨意,普通百姓家,田亩在百亩以下者,禁止出售土地。

如此一来,能够保证百姓土地不被兼并。

要卖田,也惟有那些世家大族卖田的份儿。

并且只要那些世家大族犯了错,便能够借机抄家灭族,将他们的土地回收回来。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走向灭亡,基本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

贾琮还是试图从政策上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贾琮又找寇大学士和林如海商谈国事。

接下来的变革,需要三位大学士齐心合力去推动方可。

并且,贾琮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比方说,如何在华夏全面推动新学?只是建几座学堂?朝廷扶持?

这样极为可能会浮于表面,看上去欣欣向荣,实际上没什么成果。

匠人的地位,素来不高,还在士农工商之下。

商人的地位就已经够低的了,而匠人地位,还在商人之下,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贾琮决定,也学幽州一般,通过新学考试,可以担任一些底层的官职。

同时提升匠人的地位,将其和士农工商并列。

而这些事情,都是需要通过三位大学士去实施的。

同时贾琮还要在大夏全国范围内,推广玉米、地瓜、花生、土豆等新型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农作物,产量极高,并且可以做到两年三熟。

一旦能够在整个大夏全面推广开来,最起码能够养活三万万百姓。

在原本历史轨迹中,清朝就是在推广这些新型农作物后,国内人口达到了三万万之多。

到了后期,更是几乎达到四万万的地步。

而在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一直到宋朝,人口才过亿。

到明朝,人口最多达到两亿之多。

如今的华夏新立,因为刚刚经过连番的战乱,人口锐减。

如今也有一亿多人。

而只要将三种新型农作物全面推广之后,人口就能开始爆炸性增长。

当然了,也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才好。

若不加控制,怕是要像阿三一样,人口毫无节制的疯狂增长了。

而如今华夏朝堂,以三位大学士为尊。

其中寇大学士,因为其资历的缘故,受所有人尊重。

林如海次之,但他是皇上岳父,当朝国舅爷,因此威信也也是极高。

秦大学士最次,但他八面玲珑,况且朝中本就有许多前朝旧臣。

而这些旧臣,倒有许多,都依附在秦大学士门下。

因此,秦大学士势力,正在隐隐间增加。

不过,因为贾琮这个开国之君,能够压制三大学士的缘故。

因此,三大学士朋而不党,并且他们或许有政见不合之处。

但是并没有掀起所谓的党争。

而因为变革之故,也让三位大学士,齐心协力。

因此,朝堂之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好吧,基本上开国皇帝,都能做到这一点。

他执政早期,朝中大臣,基本都是贤能的。

至少在前期,基本不会出现大奸臣,因为这段时期,没有大奸臣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半月之后,秦大学士上奏,提出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策略。

这种变革——甚至都说不上是变革。

变革的意思,重在一个变字,就是改变以前的做法。

而目前,华夏刚刚立国,目前的律法等等制度,都遵循旧制。

秦大学士提出的策略,倒可以说是华夏的立国之策。

秦大学士的提议,在朝廷之中,引发轩然大波。

自宋以来,元朝除外,朝廷一向十分优待读书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