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这些参务大臣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分,互不统属。
并且每一个参务大臣分管不同方面的事务,免的出现一个文官参务大臣对军务指手画脚。
简单来说,就是罗志学准备找五六个人,让他们各自分管一大片事,并让他们直接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工作轻松一些,同时又严格限制这些人的权限,并能随时收回。
这种制度好坏先不去说,未来会演变为怎么样也不提,但这已经是罗志学目前所能想到最好的一个权力制衡办法了。
毕竟罗志学不打算把权力直接下方,但是自己又忙不过来,同时又担心出现权臣尾大不掉的情况。
最终,选择这种名不正言不顺,来去全凭罗志学一句话的参务大臣就出现了。
九月十七日,罗志学颁发新官制后,下发圣旨,招参谋部部长徐志贤、军政部部长魏开福、工业部尚书袁高峰、税务部尚书陈星凯、吏务部尚书郭全书、大督察院都御史秦高林一共七人随驾参赞军政要务。
而这七人,也被外界称之为参务大臣。
而当百官们详细了解了这个参务大臣负责的具体事务后,一个个很默契的把他们当成了类似明朝阁臣的这种大臣。
因为罗志学下发的圣旨里,已经详细规定了各臣子的分管事务范围,徐志贤分管部队建设、作战、训练等事务,魏开福分管人事、军纪、考核、募兵、军民等事务。
袁高峰除了分管工业部所属的一堆工厂外,还分管民生经济事务,简单来说就是内部发展的事都归他管,这负责的事一大摊子呢。
参务大臣制度的出现,让罗志学能够在直接掌管数十个机构的同时,还能把事情处理的过来。
敲定新官制,推行了参务大臣制度后,罗志学针对新生的大保帝国的政治构架改革也算是初步完成了,后面虽然还有其他诸多事务,不过都可以慢慢。
毕竟框架已经打好,接下来往里头填充内容就行了。
因此敲定这些大框架后,罗志学也就把聚集在汉阳城的各将领们、地方官员们给赶回了驻地。
时局紧张,事情那么多,该滚回去办事就滚回去办事,天天赖在汉阳城干啥。
这众多文武官员相继离去后,汉阳城这边才算是恢复了正常情况,而在九月的十八日,罗志学召开了第一场参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