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什么名义,但是那个时候的朵颜三卫是为明王朝所用的。
等到后来东掳人崛起后,明王朝持续对朵颜三卫进行拉拢扶持,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持续压制围剿东掳。
不过后续逐步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野心勃勃的想要统一漠南蒙古,并对众多漠南蒙古的部队发动征服战争。
在这个过程里,众多漠南蒙古的部落为了自保,转投东掳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
这些朵颜三卫的部落之所以背叛明王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明王朝选择了和林丹汗合作……
早些年漠南蒙古的局势是非常复杂的,明王朝、东掳人、林丹汗以及其他漠南蒙古的部落各方势力搅合在一起,为着各自的利益进行了联合,征战。
这一时期的漠南蒙古其实是一盘散沙,东掳人非但借助不了他们的力量,反而受到他们的威胁,明王朝也能够从中获得林丹汗,部分朵颜三卫的力量。
但是自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皇太极上台后逐步稳住了其内部局势,并转移了战略方向,把主要扩张方向从辽西转为了漠南蒙古、高丽半岛,通过征战这些地区获得人口钱粮牲口等物资。
漠南蒙古根本扛不住皇太极的八旗大军!
而明王朝这边,随着崇祯上台后,其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往的拉拢分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硬对外政策……
朵颜三卫的前后变化,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
随着和明王朝较好的林丹汗逐步征战,试图统一漠南蒙古的时候,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为了自保投奔东掳。
不过那个时候,依旧有一部分部落是选择中立或者投向明王朝……
只不过崇祯君臣也许是误判,也许是自大,又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他们竟然放弃了以往对朵颜三卫拉拢、扶持策略。
于是乎,剩下没有投奔东掳人的朵颜三卫部落为了自保,最后也投奔东掳了。
崇祯实录有记‘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部。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赏。至是,中外迎上旨,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
别着急,这一段话因为是东掳人编写的正史,所以得仔细看,慢慢看。
比如‘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光看这句话,你还以为明王朝很小气,或者崇祯没脑子,直接把朵颜三卫一脚踢到了东掳手中呢。
实际上当时朵颜三卫已经分化成很多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经投奔了东掳,还有一些被林丹汗给征服了,还有一些保持中立,再有一些则是投奔明王朝的。
明王朝在这个时期放弃朵颜三卫,实际上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至于其他的朵颜三卫,早投奔东掳人去了……
但是人家东掳人可没写这个情况……而是惜字如金,前说三十六家,后说诸夷。
如此,当你看到‘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这一段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是朵颜整个三十六家……实际情况下,当时只有少量中立或偏向于明王朝的朵颜三位的部落找明王朝求援……结果被崇祯拒绝了。
这一段‘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就更扯澹了。
咋一看,朵颜三卫是在崇祯拒绝救援朵颜三卫后,朵颜三位才投奔东掳的,但实际上早十几年前东掳人就已经通过战争收复了一部分部落,又有一部分部落在林丹汗的逼迫写投奔东掳自保……
朵颜三卫最终整体投奔东掳,很大程度是受到林丹汗试图统一漠南蒙古的缘故,和明王朝有些关系,但是关系也没那么大……
说白了,明王朝末期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决定朵颜三卫的整体走向,撑死了就是没有继续拉拢而已。
但是不细究,光看东掳人写的明史或崇祯实录,你会得出朵颜三卫之所以投奔东掳,是因为崇祯太傻逼的结论……
史书,尤其是后朝编写前朝的正史,咱们得用怀疑、辩证的态度去看,不然的话,你看到的历史,只是后朝想要让你看到的前朝历史而已。
因为你所看到的文字,不说百分百,但十有八九都是缺斤少两的,不同的文字记录同样一件事,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
上面这一段东掳人编写的崇祯实录就是。
怎么说呢,崇祯虽然挺傻的,但是也没傻到程度把整个朵颜三卫直接强行塞给东掳人的程度……
就算他傻,他的臣子也不会这么傻……
这里头必然有着更加复杂的深沉次原因,只不过深究起来,足够写一篇几十万字的历史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不过从这段记载里,我们依旧可以了解到明崇祯朝时期,明王朝对朵颜三卫的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政策的变化好坏,先不去评价,只说结果:天启年间还作为明王朝东北屏障的朵颜三卫,在崇祯年间后,彻底从明王朝的雇佣军变成了明王朝的敌人……
东掳人不仅仅实力大增,而且蓟镇、密云乃至宣大等地边地直接暴露在了东掳人的兵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