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目前,大楚帝国就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期。
蒸汽机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依旧支撑着大楚帝国的整个工业体系以及社会运转。
同时电力设备已经开始小规模的应用,如电报,并陆续展开更多的应用,同时内燃机上,尽管罗志学并没有在最高层面上进行强力的推动指导,但是随着工业发展的惯性,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自我研发和技术推进,实际上当代的大楚帝国已经摸到内燃机发展的门槛。
如今沦落到只能通过专利授权,出售蒸汽机拖拉机底盘生存的辽东河口机械公司,他们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程度?
就是因为三十年代开始持续多年投资巨资研发煤气机……然后很悲催的失败了。
尽管他们已经搞出来了可以实用化的煤气机,但是却是没能解决煤气机的安全性问题,最终导致损失惨重,空有一大堆内燃机的专利技术,却是在破产边缘徘徊。
而类似辽东河口机械公司,在内燃机领域里发起冲击并研究的企业还有其他不少……而且也很巧,前期研发内燃机的企业,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农机企业。
如辽东河口机械公司,河唐山机械公司,辽河机械公司,这三家公司,是在三十年代里最为辉煌的农业设备生产企业,三家的产品几乎占据了整个农机市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市场。
这三家企业也是彼此关注,当辽东河口机械公司开始搞煤气机的时候,其他的两家农机公司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内燃机领域里。
至于为什么研发内燃机的主力是这三家农机巨头……那是因为他们的产品都是使用蒸汽机动力的各种移动式农机设备,比如各种拖拉机。
因为移动设备的需求,他们想要获得一种比蒸汽机更小,更轻,效率更高的动力设备,而当时的科研理论里,已经提出来了内燃机的设想,并获得了实验室的成功。
所以这三大农机设备企业,不约而同的朝着内燃机领域发起冲击……其中的辽东河口机械公司投入力度最大,获得的突破也最大……结果主要搞的煤气机技术迟迟无法投入商业应用,最终拖垮了整个企业。
其他两家企业的投入力度小一些,虽然取得的成果不大,但是也没被拖累到负债累累临近破产,反而是保持着稳定的企业运营,每年依旧还能挤出资金投入到内燃机的研发当中……
总体来说,大楚帝国的内燃机依旧还处于一种前沿技术研究状态,距离实用化还有着一些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把内燃机拿出来实用化,那就要看投入力度以及运气了。
科研这东西,人力物力和运气都一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电气化,内燃机这两大第二次工业革命里的重大标志,大楚帝国的不少官方研究机构以及企业都在搞,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距离全面的应用还需要时间。
所以当代楚国人的日常生活里所能够接触到的东西,依旧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里的诸多成果。
工厂还是大规模的使用蒸汽机动力,甚至小部分落后地区的老旧工厂都还在使用水动力设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