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赵德生已经六十多了,给村里分田分地,修桥铺路,乃至入族谱,也过了接近二十来年。
有一天,赵德生突然召集全村的人,指着祠堂说,祠堂太小了,他想请人修一修。
他的理由也很恰当,说这祠堂,当年只是他自家的家祠,所以也不在乎是个什么样子,可现在成了全村人的祠堂,就显得有些小了。
当然,赵德生的话说得挺好听,他说这毕竟是全村人的事儿,需要村里所有人决定。要是觉得不成,那就算了。
村里人对此自然不会拒绝,甚至还心存感激。
到时候祠堂扩修,往那一摆,他们自己也觉得光荣,今后后代拜祭,受那一份香火,也安心一些。
于是村里人踊跃开口,都想出一份力,有的准备凿石头,有的准备挖黄泥,有的准备烧砖,还有的准备去外边请个风水先生来好好瞧一瞧……
老太公答应了前边的一桩桩事儿,可最后一件,却被他否定了。
他说,自己正巧认识一位大师,本事能高,到时候他会亲自请那位高人过来。
大家自然不会反驳,毕竟在大家眼里,老太公身份地位都摆在那儿,他认识的人,总比自己这些泥腿子胡乱找的人要强。
于是没过多久,大家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老太公请来的高人也来了。
那位高人,不愧是赵德生请来的,身上的气度就是不一样。
他没穿道袍,只是随便穿了身长袍,腰间挂着一个布袋子,就跟说书人力总是风尘仆仆的各处奔走,救世济民的大师一样。
那位大师来了以后,先是拿着罗盘,在祠堂内外不断走动,而后又掐着手指,嘴里念念叨叨,测算着什么。
最后,他告诉了大伙该怎么弄。
这时候,修葺祠堂的材料已经准备好了,方案一出来,大家伙立马行动起来,垒石头的垒石头,砌砖的砌砖,竖柱子的竖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