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朱元璋,却在大本堂之中,召太子、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以及翰林诸学士论政。
某种意义而言,这其实就是一场小朝会。
而之所以朱元璋故意将这一场朝会放在大本堂,其本质也是让太子与诸王们旁听,让他们清楚国家的事务如何运转,而大臣们又对不同的事务有什么看法。
大本堂距离内苑较远,所以每一趟来,都需花费不少的功夫。
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依旧还是煞费苦心地特意赶来。
此刻,朱元璋与诸臣就位。
李善长的身子很孱弱,他显得气喘吁吁,朱元璋命人给他赐座。
对于这个左丞相,朱元璋可谓的极尽礼遇,尤其是在得知他身子不好,几乎隔三差五,便命人嘘寒问暖一番。
李善长端坐着,而胡惟庸看了李善长一眼,便先开了口:“陛下,臣闻近来仪鸾司拿住了逆党,此逆党竟是伯颜之后?”
朱元璋显然心情不错,含笑道:“有此事。”
胡惟庸道:“这样的人能够伏诛,实是陛下之幸啊。前些时日,我大明在大漠有一场大捷,如今又有这样的喜讯,实在可喜可贺。”
朱元璋抚案:“这是仪鸾司上下同心,当然,首功嘛……”
说到这,朱元璋瞥了胡惟庸一眼,眼里似笑非笑,却没有说出邓千秋的名字,而是慢悠悠地道:“首功在众仪鸾司众将士。”
胡惟庸听罢,却道:“微臣也听说了一些,据闻此次邓千秋百户出力不小。”
朱元璋微笑:“有这么一回事。”
胡惟庸道:“陛下,这邓百户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才干,臣以为,应该重赏才可酬此大功。”
朱元璋心里只觉得好笑,却漫不经心地道:“是吗?可朕看他年纪太轻了,还是需磨砺一二。”
说着,他目光一转,落在李善长的身上:“李卿家,你以为如何?”
李善长欠身坐着,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这时才气喘吁吁地道:“陛下所言甚是,玉不琢不成器,年纪太轻,若是恩赏过重,人就不免轻浮。”
胡惟庸微笑,其实他并非真希望重赏邓千秋,只是这邓千秋,显然已越来越有趣,他在陛下的面前,狠狠地夸赞举荐邓千秋一番,这些总会传到邓千秋耳里去的,到时这邓千秋就晓得这天下谁为他邓千秋好了。
这样小小年纪的人,少年得志,很是倨傲,可拉拢这样的人,对胡惟庸而言,还不是手拿把掐的吗?
他道:“陛下圣明,神鬼莫测,倒是点醒了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