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念念开始引导他,“齐记者,咱们换个方向来考虑切入的问题哈,第一个,代父磕头,换个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磕头?是为了尽孝对不对?那他小小年纪,哪来的这么多的孝心?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居住地周围人的影响,还有咱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不是?”
她说一句,齐树青记一句,一边记还一边点头。
“还有,教同伴算数的小孩,第一,为什么他愿意在玩乐时教同伴学习?是不是可以说明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为什么他的同伴愿意跟着他学习?是不是因为周围有些与众不同的好学风气?不知道齐记者你来到这个大队之后有没有发现一件事?”
齐树青赶紧严阵以待,“阮老师您说,我这两天发现的事情还真不少。”
他肯定发现了的。
“这个大队里,每天早晚大喇叭播放名人语录,诗词歌赋,还有专门的人读报纸,大队长非常重视教育,连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也非常重视家里孩子的学习,经常会让孩子跟着大喇叭去学习,我们这里虽然没有学校,但是好学的风气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差。”
齐树青点头认同,“对,我确实发现了这个现象,我也跟老乡攀谈过,这里的老乡几乎人人都能随口而出名人名言或是哲学名句,学习氛围非常好。”
要的就是你发现了。
“很好,齐记者,你的眼睛很善于发现。”阮念念话锋一转,“我觉得你这篇稿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写人,单纯写人,格局就小了,写一个人,如果从他的家庭,生长环境,周边的风气去写,整个人就会立体起来,而且也会很有深意。”
齐树青心里大为震惊。
难怪!
难怪阮老师每次一投稿都是一报难求,以前光知道她写的好,但是分析起来却又说不出到底好在哪里,现在被她这么一指点,齐树青觉得整个人都清明了。
这就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