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闻讯大怒,下旨将欧阳伦赐死,其他相关人等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邓文铿清正之名大噪于天下,开始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和重用。
但邓文铿弹劾不法固然不畏强权,这件案子他却很是挠头。眼下明摆着,刘三吾等主考官并未循私枉法,不该治罪。可是丁丑科考案若不能让北方举子和北方官员满意,势必要惹出更大的乱子。
科举做官几乎已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这件影响恶劣的案子不做出一个令各方满意的处理,北方的读书人和这些读书人背后的乡绅地主、地方名流,统统都要得罪个遍,这大明天下还能不能稳当都是回事儿,这可不是邓文铿的长处。
他犹豫了一下,答道:“皇上,臣以为,或可再遣干吏,重新复审。”
朱元璋冷笑一声:“再审?还要审到什么时候去?郑沂,你说”
郑沂做官很有点传奇色彩,他是因为名声闻达于天子之耳,被破格提拔至京,从白衣身份一步提拔为礼部尚书的。
他是浦江人,家族从宋朝时候起一直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一家千余口人,长幼有序,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少有争端,朱元璋亲赐匾额“孝义家”。郑沂就是因此一步登天成为礼部尚书的。
这位礼部尚书根本不喜欢做官,也不大掺和朝堂上的事,见皇上问他,便躬身答道:“皇上,北方学子文彩逊于南方学子,这是不争之事实,可北方学子学识稍逊,朝廷更该鼓励提倡才行,若弃之不顾,则北方文教必然每况愈下,治一国如治一家,对弱小贫穷的族人,应该扶持帮助,让他尽能赶上其他各房的兄弟,岂能鄙视打压,不管不顾呢?”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连连点头,欣然道:“爱卿所言有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南人北人,都是朕的子民,做君父的,就像一家长者,哪一房的子孙贫弱了一些,都想多多提携一些,帮衬一些,哪能因为他没了出息,就放任不管?郑卿有什么好办法吗?”
郑沂道:“说起北方,也并非全是文教薄弱之地,山东、山西,向来文教出众,不逊于南方。山西是少经战乱,而山东呢?虽然战乱频仍,但圣人故乡,地方官府一向重视文教,安敢放松?
所以,朝廷今后可以饬令北方各地官府加强文教之事,朝廷拨款,多建府学、县学,再从南方多延请些儒林名士赴北方教授,假以时日,南北文教差距,必然缩小。”
说来容易,做来何其艰难,再说,这是长远之计,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时才见效果?读书总要有动力才读书,如果今后一百多年北方人都没有入仕的机会,你每个村子建一所学校,又有几人肯用心读书的?
朱元璋叹息一声道:“远水难济近渴啊,今日之局,如何解得?”
郑沂垂首道:“臣……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