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法子,让老朱越来越感兴趣。
想不到他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竟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或许这正是少年的好处。
思维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才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法子。
大明能有如此聪慧的继承人,真是社稷之福。
听到老朱采纳了自己的第一条建议,朱允熥心中也渐渐有了一些信心。
他在进谏之前,已经做好了被老朱拒绝的心理准备。
毕竟,要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转变思想观念,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此,两世为人的朱允熥,是早就深有体会的。
前世他在家里有事时想说服父母,好说歹说,无论摆多少道理,最后都只能两手一摊,就是不行!
根本说不通的!
然而,没想到老朱比他预想中要开明许多,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第一个建议。
这让朱允熥心中不由有了些许的感慨。
据说一個人越聪明,见识越广,就越容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反之,则越是固执己见。
甚至根本不想听别人的任何建议。
他印象中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不似李世民那般从谏如流。
但是,如今看来,也并不尽然。
老朱还是很乐意采纳别人的建议的。
也对。
从一开始,老朱就采纳了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后来刘伯温等人提的许多建议,他也基本上都是言听计从。
说白了,老朱从来就是一个有主见,但又很听劝的人。
而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只要你说得有道理,他就愿意听,并按你提的建议去做。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代人杰,开创大明帝国。
“另一个办法,便是在军中推行双主官制。”朱允熥缓缓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如今的五军都督府,便设有左、右都督,以图分权制衡。”
“大将统兵在外,必要之时,朝廷也会派出监军监督。”
“这是自古以来就施行的方法,并不足为奇。”
“但监军不懂军事,有时反而会制掣将领,使战事糜烂。”
“你这法子,又有何不同?”
朱允熥解释道:“孙儿所说的双主官制,要深入基层,一直到百户。”
这是后世的经验法宝,要建立在连队上,正好是百户这一层级。
老朱吃了一惊,道:“不可,军队作战,首在令行禁止,权必归于一人。”
“上面有一个监军,打仗时都多有制约,但影响还在可控的范围内。”
“若是再深入下去,那便形成了双头指挥,士兵都不知道要听谁的命令了。”
朱允熥摇头道:“虽然是双主官,但各有分工,负责各不相同,并不会形成双头指挥。”
“其中一名主官,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指挥,训练,士兵们听他指挥。”
“另一人,主要工作是监察将士们的思想动向,做纪律检查,以及军队的人事安排,将领任命前的考核等等。”
“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控军队。”
“千户以上,再设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
“特别重要的事情,由几人集体决策而定。”
“若是军情紧急,则负责指挥的人,可以临机独断,事后再汇报。”
“因为有双主官,还有参谋等人集体决策,他们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相互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