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孟享已经开始关注另一件事情,同样在6月底,美国人那里有了不少的动作。二战的烽火已经吹过了大西洋。虽然美国的民众还沉浸在经济复苏的歌舞升平中,但美国的高层们却已经准备着参与这次资源和市场的分割盛宴了。
在美国人那里碰了一次壁后,孟享已经晓得了外来的军火生意是很难打开美国人的大门的,他们的政策是为保护本国的工商寡头们拟定的。不能从外攻破,那么成为其中制定规则的一员,自然也就免去了一些麻烦。所以,多家影子公司的力量就在美国到处渗透了。也准备参与美国人的盛装晚宴。
美国人在6月份抛出了“舰队扩案”和“两洋舰队法案”,但在此之前,美国早就开始准备新战舰的更新了。
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这个38年就开始设计定型的产品,因为当年孟享没有多余的钱,没有生产出来。要知道弄出相关的图纸差不多都需要一艘战舰的价格,所以使得这种风险太大,让孟享错失良机。
而依阿华级战列舰也是同样的原因,被孟享忍痛放弃。美国的这些舰船价格可都是很高的,半价甚至四分之一的价格都是当时的孟享负担不起的。
直到后来先锋军的财政缓和,面着美国人暗地里的扩军,孟享一咬牙弄出了一份弗莱彻驱逐舰的图纸,和一份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图纸出来,来竞标美国海军的订单。
美国海军对于这家叫做环球的旧金山的造船公司兴趣并不大,这家公司是通过并购了五六家小船厂而拼凑起来的。唯一与海军有些牵扯的是,他们正在生产有先锋军专利的那种登陆艇。这样的规模似乎并不能满足海军的需求,不过当他们看到了他们提出的方案的时候,还是有些动心。
虽然美国的军购中充满了很多的幕后交易,但毕竟很多势力的制约,没有哪一家能真正的一手遮天,所以美国人的军购还说得过去。这两种战舰都是经典之作,自然有他们优秀之处。赢得了不少海军人士的肯定。但毕竟这家环球船舶公司的实力比起那些大鳄们来太小了,使得他们还在犹豫。
孟享自知这家影子公司的底蕴太浅,于是开始找上了摩根。本来,孟享是想着找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财团的,但这个二战中靠着军火崛起的财团显然有些排斥同样做军火的环球造船厂。当初先锋军救助出来的一些犹太人有一些不愿意留在华夏,打算去美国,孟享趁机安排了一些人在影子公司里。借助这样的关系,几个影子公司也就靠上了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摩根大财团。
摩根财团也有意在西部增加自己的实力,所以对于环球造船厂的投靠,他们还是很乐意的。只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而已。不过,这比起庞大的军火采购来,孟享也乐意支付。毕竟自己实力尚若,还需要缴纳保护费。
不过,孟享也在美国组建自己的影子财团。美国的十几家影子公司开始逐步的联合,形成若即若离,又有些对立的两大集团。分别在美国未来倾斜的西部和南部发展。他们此时控制的资金已经有了5亿美元,涉及各行各业,已经初步有了财团的雏形。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成熟,这样的机会也更多一些。孟享仅仅投资了一亿多美元,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增长了三四倍。
美国人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比此时华夏市场要更加大一些,要不然当初的《大闹天宫》也不至于来这里卷钱了。
即使攀上了摩根,但美国也不是摩根财团一家说了算,再加上罗斯福正在对抗那些财团的到处插手。此时军舰的订购案还没有最后定论。
对此,孟享也不是很担心。既然图纸都出来了,比别家的更详细,而且这也代表了美国人未来的一部分发展思路,通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至于自身实力差,也不是问题,美国人总是喜欢把蛋糕切开,均衡的分一下。每一款产量大的战舰差不多都是至少有两家大生产商。
再说,只要方案确定了,美国海军会帮助环球扩大生产规模的。一些技术和机器,他们也能帮着提供更加先进的。这样也能顺手照顾一下华夏的生产。
此时联合战区内,孟享已经把青岛和天津规划成了造船工业的基地,正在聚集各地区的力量先在这两个地区形成规模,形成集约效应。不少设备还正紧缺呢。
设备其实也好解决,砸钱就行。德国人非常乐意提供各类机械。除了他们生产的机械外,他们占领地的一些设备也可以利用。除了先锋军趁着战乱低价接手的一些机器设备,还另外有一些德国人控制的机器因为有些陈旧,德国人并不一定看在眼中,当废物太浪费,先锋军肯接手这些二手货,他们也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