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我们想要更加深入的调查时,我们去查看现场的人也遭到了袭击,一行人浴血奋战才让两个将士得以苟活归来,而这支羽箭正是那归来士兵手臂上的羽箭,
大家看,这种箭头的制作工艺据我所知是魏国所特有的吧,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偏偏是他们的接使在袭击丧生,又为何不等我们到达便清理了现场,也正解释了为何我们到达现场的人会再次遭遇袭击,
因为,魏国正是要借此机会向我们发难,如果我推测的没错,不日我们便会收到魏国的书函,找我们对接使的死亡要一个说法”
郭开说到此处,殿上的大臣都哑口无言,不再有人反驳,而赵王显然也听信了郭开的推断。
最后,本次商议没有得出结果,而是草率的将结论推迟到了等与魏国交涉之后在下定论。
魏国这边,一木被暂时关押在大梁的一处宅邸,虽关境遇袭,魏接使遇害,但魏国还是充分体现了大国风度,除了禁止人身自由以外,没有对一木用刑,反而是以礼相待。
这让一木心里更加的发慌,他太清楚当下的处境了,两国交往,不斩来使,是古往今来的规矩。
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当时的局势。
本次关境一事,魏国接使死亡必然会挑起两国争端,处理不好的话,无需秦军入侵,这两国便会打得有来有回,最后让秦军坐收渔翁之利,想到这里,一木有些都后悔决定出使魏国了。
反观魏国殿上,一群大臣也正在席地促谈本次事件,一大臣拱手说道
“陛下,接使遇袭之事我们已经有所眉目,接使所中之箭正是出于赵国,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勘察,发现了蹲守埋伏的踪迹,而且再后来勘察时,又再次遭遇了敌人的袭击”
“根据目前证据指示,赵人是凶手的可能性极大,但该案又存有疑点,如果真是赵人所为,
那就具有非常大的矛盾,据我们对蒲一木的审问,他本次出使是受赵王所托,前来商讨联手抗秦之事,经查,他们一行人文牒齐全,不是冒名顶替之辈”
“既然赵国主动派出使节前来交好,又何必刺杀我国接使又生事端呢?”
不得不说,这一番陈述倒是都说到了点子上,一众大臣都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经众人商议,决定派出使者前往赵国,一探究竟。
果然不出郭开所料,不日后,赵国便收到了来自魏国的文书,大致内容便是告知赵国,魏国将要派出使者前来,探明此事的来龙去脉。
但已经被郭开带了节奏的赵王,将此文理解成了魏国借此向赵国兴师问罪的开端。
不仅拒绝了魏国来使,更是回文表对魏的不满情绪。
这无疑加重了两国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两国边境几乎要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一木眼见久久没有进展,他心里是越来越急,因为秦军入侵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
若照此下去,不仅抵御秦军无望,反而会加剧魏赵两国矛盾,加速秦国的统一步伐。
那样,又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人又因战乱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