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未来的统帅 四(2 / 4)

一种被称为“家庭农业合作化”的制度,已经在波罗的共和国实行了超过12年。

这种制度在赫斯曼看来,是介于家庭农场和集体农庄之间的。据罗森堡说。这种制度是来源于俄国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聚居区俄国农业历史上就有“合作化”和“公社化”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到了移民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俄罗斯犹太人同样受其影响,在移民巴勒斯坦后实行了“莫沙夫农业集体化”),他们也将一个个小型家庭农场组成了公社。

后来,他们又将这种制度带到了波罗的共和国,而且还拥有了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科学管理”,形成了由政府扶植的多层次农业合作体系。

最上层的是波罗的农业合作总社,往下是各省、县分社,最下面是一个个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公社这是一个复杂而奇特的体系,农业公社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实体。类似于农业股份公司,需要自负盈亏。而“公社”之上的各级合作社则是非赢利性的农业服务机构,负责向“公社”提供技术支持、小额低息贷款、产品销售和采购(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较守规矩,不大会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运营下,波罗的共和国的这套农业合作化体系,在过去的12年中运行良好。让绝大部分的波罗的共和国公民获得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邻国波兰、苏联相比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种制度也让波罗的共和国成了个农产品输出大国,每年都要向德国输出至少130万吨粮食(占德国粮食进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制品、海产品、奶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富足且安稳的波罗的德意志农民。当然容易被他们的保皇党政府蒙蔽,糊里糊涂跟着一块儿保皇了在欧洲。生活比较安稳的中小农场主往往是保守势力的象征,各国保皇派的基层就是这些人。而工人阶级和城市知识分子往往比较激进,闹革命的主力就是他们。希特勒能够搞定这些激进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也就能把德国团结起来,变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战争机器了。

……

“总理先生,你看到了吗?400万波罗的人民都是拥护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复辟,否则他们不会支持波罗的和德国合并。”

波罗的共和国的总统戈尔茨,和希特勒总理、赫斯曼步兵上将一起坐在另一辆迈巴赫大轿车里面。

希特勒比德国皇帝早一天抵达波罗的,他不仅是为了迎接威廉二世而来,还是为了观摩“铁拳1935”军事演习而来。同时还想和波罗的共和国总统戈尔茨讨论德国波罗的合并问题。

合并本来在1933年就会实行了,但是英法苏波四国先后表示反对,让合并一推再推。其中苏联的反对不必当真,斯大林已经在私下向赫斯曼表示过“不干涉”的意见。而在余下的英法波三国中,波兰的态度最让希特勒感到忧虑在德国完成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之前,保持和波兰的关系是必须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