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你还好好的活着!”
.......
经过和黄淳梁等人的深入交流后,王小虎知道《叶问2》剧情的前半段基本不需要太大修改。
剧本中杜撰的情节也和叶问初来香港时大致吻合,梁根是梁相和李民的综合体,黄粱是黄淳梁的原型,洪震南则代表着50年代初期香港武术界。
王小虎仔细将两部叶问剧本比较后,发现所使用的桥段基本雷同。
比如叶问同样是造诣高深的宗师形象,在《叶问1》中,他与廖师傅在家中闭门切磋被沙丹源偷看并传扬出去,让人知道叶问功夫了得。
《叶问2》中,叶问与洪震南等香港武术界同行在圆桌比武时,同样被改行做记者的周光耀用相机记录下来,并通过报纸在香港迅速传播开,从而让叶问、咏春拳在香港名声大噪。
再比如,第一部中的翻译官李钊对应着第二部中郑则仕饰演的警察,都是前面看不出多少戏份,到剧情中后段猛然发力做起了好人,令人拍案叫绝,大呼其浪子回头云云。
相比之下,李钊的翻译官远比肥猫的警察更加深入人心,前者是被生活所迫,他除了做翻译之外还要养家糊口,后者则是游走在黑白两道的贪腐警察,最后关头良心爆发还会做出为报馆撑腰、举报上司的事情。
再再比如:在佛山时是金山找威迫叶问出手,在香港时换成了洪震南,第一部打*鬼子,第二部打洋鬼子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太多。
用王小虎的话来说,《叶问2》就是旧瓶装新酒,借着第一部留下来的余威,打着民族大义的旗号狠狠的敲在观众的泪腺上,从而把观煽动的泪腺崩溃,票房大红。
他之所以感觉2比1牵强,其实就是因为历史大环境衬托的不真实,输掉了战斗的理由。
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在设计“为什么打”一项上出了问题。
“洋鬼子还要打的,关键是打的理由要理直气壮,要更有说服力,更能让观众们感到爽快、煽情!”王小虎这样想着,提起钢笔开始在稿纸上写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