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太子李弘睁眼四顾之间,却只见到隐隐摇动的珠帘和帷帐,以及外间隐隐的行进伴奏声;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物了,他也不由略有遗憾的再度闭上眼睛,回想起东都贺圣之行的进退和得失。
随着《古闻今要》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的扩张,带来的好处又岂是士林舆情上的声势;更大的好处是争相前来投稿,或是干脆投奔门下的年轻士人、学子;毕竟论战和辨经这种东西需要一定门槛。
因此,一个话题固然会吸引到,天下有志于此的士人,竞相投文和行卷;但是最后当那些大儒名宿、资深博士,也加入进来之后,自然也会收束到最后几个观点,而让大多数的声音自然泯然于众。
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年轻士人,将这个投稿的机会,视为一种表达自身主张、抱负和理念、才学,的唯一渠道;甚至是当做科举之前,在各色公卿贵胄高门显第间,为自己挪扬名声的行卷预演。
由此,相对于那些饱受朝野关注,乃至是帝后用心的大儒博士;太子李弘也得以沙中淘金式的,从这些毫无功名也不受重视的白身士子中,收拢接纳数百上千名的有识之士,编派在各地书坊报社。
其中也不乏令人惊喜的一些后世名臣宿将:比如出身边郡的世代府兵之家,却以大破后突厥、筑三受降城,位列凌烟阁功臣的张仁愿;此时还是一名华州军府的别将,却已主动上书言及备边诸事。
又比如,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先后四次被拜为宰相,因生性持重、为政清正;数次当面折辱佞幸张易之兄弟,却令对方无懈可击的“真宰相”韦安石;此时还是一名备考来年明经科的士子。
还有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唐休璟,这位未来威震吐蕃、突厥的名将兼宰相。现在还是任营州(今辽宁朝阳)户曹,需在数年后的营州突厥入侵,煽动契丹、奚族反乱时,才会开始崭露头角。
但最关键的是,太子李弘还见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姚崇;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参与策划过神龙革命,也是开元盛世代表人物——姚宋之一。
然而时年二十五岁的他,因为错过李弘亡故后,以恭陵挽郎的身份入仕机会,所以只能等待来年恩科。既然良才当前,太子李弘也不会放弃笼络他们的机会,事实上,对大多数人的招揽都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