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师团招收的新兵数量已经突破十一万。按照正常训练周期和淘汰比例,三个月后,新编师团就能达到满员状态,兵员数量至少超过二十万。
各新编师团的物资供应都由军部负责。苏浩再也不用承担这些平民每天消耗的食物。战斗训编成、武器装备的配置和发放……所有事务均由各师军官负责,新贵阳基地的压力大为缩减,基地建设速度也随时提高了好几倍。
曹蕊和杜天豪仍然还是新贵阳城外的两大平民团体领袖。他们永远不会告诉新编师团的军官,那些被选中成为补充兵的平民,半数以上都是“工蜂”。剩下的另外一半,已经进入预备“工蜂”阶段。这种暗示性洗脑产生的思维效果很难被军令取代。按照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十个新编师团都将成为苏浩囊中之物。
扩建后的机场吞吐量极大,每天都有大批物资从北方空运过来。基地市外的铁路很快就能修通,物资运输速度会进一步提升。只要苏浩愿意,这些东西随时都能成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在这种情况下,苏浩当然不会像过去那样,把整个军官团集体监禁,或者全部杀掉。
拿到足够的补给物资以前,这些人必须活着,一个也不能动。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骗局。袁志成和军部以为拿捏住苏浩的七寸,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苏浩掌握了原型药剂,就掌握了庞大的“蜂群”。现在,双方不约而同保持沉默,军部想要看到苏浩被困得无可奈何的绝望表情,苏浩也想看到军部恍然大悟,气急败坏的慌乱表现。他们都很有耐心,都认为自己是这场赌斗的赢家。
与所有阴谋诡计一样,军部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也有诸如高立权和张南亦之类的小插曲。
在各个新任师长眼里,第十一独立部队就是一块蛋糕。苏浩手下那些士兵经历过实战,能力优秀,是担任下级军官的最佳人选。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对付高立权那样,对每个人施以美人计。但晋升军衔这种事情的确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就这样,通过或明或暗的方法手段,第十一独立部队几乎被挖空。尽管苏浩三令五申禁止手下官兵与新设师团接触,也在不同场合与那些师长发生过争执,却无法“改变”人心所向的趋势。
按照军部和那些新编师长的说法:“有些事情,不是你苏浩嘴上说说就能改变的。”
第十一独立部队每天都有逃兵出现。当然,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离军队,而是在外来力量的诱惑下,“自由选择”各自所在的战斗单位。既然你苏浩宁死也不愿放人,那么我就敞开大门欢迎每一个愿意主动加入的朋友。只要走出第十一独立部队的警戒线,任何人都有重新选择未来的权力。
就这样,“逃亡”事件愈演愈烈,苏浩的命令根本无法对手下构成约束。在外来者无孔不入的拉拢下,值守第十一独立部队警戒线的哨兵也离开岗位,在众多“向往光明”志同道合者的伴随下,一路狂奔,跑进城外的新编师团驻地。
那段时间,苏浩几乎焦头烂额。
他每天都在与各个师团主官扯皮,声色俱厉要求对方立刻把逃兵交回来。对于这些命令和要求,各师主官都在敷衍了事。他们要么以各种借口拖延时间,要么于脆置之不理。总而言之,没有人对苏浩的话予以重视。虽然他的身份是集团军司令,然而各师团主官背后的军部委员意图已经很明显————苏浩只是个过渡人物,没有兵权,他就什么也不是。
杀死值班军官事件,同样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恐慌和愤怒需要发泄,值班上尉的轻蔑恰好满足了泄愤所需的角色。他就这样主动撞上来,没有任何人指使,却让整幕话剧看起来合乎逻辑,充分表现出苏浩的残暴不仁,外表傲慢,虚张声势,内心却颤颤巍巍,充满恐惧,比任何人都要弱小的“真实”。
70对高立权的拉拢并非个案。现在是战争时期,经验丰富的军官比士兵更加宝贵。新编师长们精心研究过苏浩手下一于军官的身份资料,从中选取了在他们看来最容易突破的缺口。像高立权这种因为合肥战役溃败,“被迫”加入第十一独立部队的军官其实不难策反。他不是一个人,却是其中最显著,最具瞩目效果的代表。
有了第一个高立权,就有第二、第三个相继“投诚”的军官。王金龙、宋小叶、高铭阳这些人都是尉官,在他们的带动下,第十一独立部队很快出现了大规模“叛逃”事件。众叛亲离之下,苏浩再也没有往日的骄傲资本。他每天所做最多的事情,就是外出打猎,或者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