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华,新京,国防大学。
环形的阶梯教室里,安毅站在讲课台上,面对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得满满的一屋子军师级学员,郑重地说道:
“同学们,我今天要讲的军事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就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围绕这个核心,我将就作战方针、歼击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战斗作风及补充休整等方面问题进行论述,给大家规定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以后大家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可以参考我今日所讲,好好研究对比,看看是不是还有遗漏的地方,我们可以共同探讨。”
教室里鸦雀无声,有座位的将校都在“唰唰”地做着笔记,没有座位的则仔细思索,加深记忆,努力理解安毅话中的意思。
“我现在讲述第一个命题:打弱敌与打强敌的关系。在我看来,其实强敌与弱敌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并可以相互转化,我们选择攻歼目标的基点,一般是放在先打弱敌上。首先歼灭了孤立分散的、守备薄弱的和据守中小城市的敌人,则那些集中强大的、守备坚固的和据守大城市的敌人就相应变得弱小了,这就为下一步围而歼之创造了有利条件。
“反之,若是我们不切实际,先打强敌,则不仅强敌难以迅速解决,弱敌也会因为我们自身实力的下降变成强敌,这将使得我方陷入极大的被动,甚至遭受失败。当然,有时候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们的指挥员也可视机先打强敌,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兵法之道,变则通,通则胜。但总的说来,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是基本的作战原则,战局的发展就在这种不断地转换与演变中,牢牢掌控在手中,直至夺取最后的胜利。
“具体到今天的大兵团作战,我做以下概括:战争初期要小打,集中十倍八倍的兵力,先消灭敌人两个营,两个团,两个师,等有了经验,有了把握之后,我们再逐步扩大,逼着敌人逐步增兵,一个一个地吃掉它,最后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
安毅讲到这里,以蒋桂大战和中原大战为例子,阐述了为什么占据优势兵力的李宗仁和冯玉祥会失败,随后又以共产党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为例,说明这种强弱转化的关系,对于弱势的一方的巨大促进,加深了学员们的了解。
等到大家自由讨论十分钟后,安毅又开始讲述新的内容:
“我接着讲第二个命题:歼敌有生力量和夺取地方的关系。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条件下,歼灭敌人和夺取地方这两个目标,一般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只有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才能最后夺取地方,尤其是在战略防御阶段,即使有些地方一时被敌人占领,但只要我们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失地最终就能收复。这也就是此前我一直强调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存’的道理。因此,在我看来,夺取地方其实是歼灭敌人的必然结果......
“综合我们建军以来参加的历次作战的历史经验来看,战争初期一般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敌我军事力量总对比的强弱转化,则逐步转变为歼灭敌人与夺取地方并重。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言,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敌情变化或全局需要,也可实行半歼灭半击溃的方针......
“其三: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的关系。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中外一切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普遍法则,而从我们建军以来的一次又一次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战胜比我们强大的敌人,集中兵力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集中兵力,实行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才能逐步改善战略形势,粉碎敌之战略进攻,并使自己转入战略反攻或进攻。但是,集中兵力并不是绝对的。通常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必要而主动的分遣使用兵力,为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达成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条件。例如,为了保证打大歼灭战,须以小部兵力牵制敌之其他部分,以便集中大部歼击一个主要目标......
“其四: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关系。此二者是正规战的两种主要作战形式,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作用。自从建军以来,我们的主要作战形式便是运动战,辅以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及游击战。随着我们入主南华,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中亚地区作战后,根据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任务的实际需要,阵地进攻的地位明显上升了。这时候,只有提高阵地战的比重,才能大量地歼灭敌人,以便加快我们从事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奠定我们中国民族崛起的基石。当然,至今为止,大规模的运动战仍是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我们要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结合起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五: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与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关系。没有事先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就不可能做到打有把握之仗。我们的军队,绝对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也不能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因此,我们的指挥员所指挥的一切作战行动,事前必须有详尽周密的计划,尽可能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必须预计到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部署的出发点。有时候,在无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推迟作战时间,也不能盲目发起作战。但是,我绝对不容许以准备为借口消极避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