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八章 胜利在望(2 / 4)

铁骨 天子 5929 字 1个月前

土居明夫转身离去,干瘦的内山英太郎下意识地摸了摸上唇的八字胡,喃喃自语:“十万大军看起来数量虽众,但分散在海南岛如此广袤的海岸线上,再加上通讯基本断绝,原本的优势早已不复存在!但愿支那人的运输能力不足,否则一定登陆成功,形成兵力上的优势,大局危矣!”

......

外高加索,苏护港。

苏护港前身叫做苏呼米港,是黑海东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有文字考证的历史甚至可以追述到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当时来自古希腊的殖民者击败当地居民科尔基斯人,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邦。

公元前二世纪,该地成为罗马版图的一部分。公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该地,逐渐发展成为高加索地区同欧洲交流的主要港口,热那亚人在十四世纪一度在此建立定居点,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海军攻占该港,并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争夺战后于十六世纪确立了对该地的主权。

十九世纪初,俄国把扩张的目标瞄准了高加索地区,于十九世纪中叶将该港并入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以后,该城也陷入内战,二一年三月四日,苏联红军攻占该城,苏呼米港正式成为苏联在黑海东岸的重要港口城市。

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苏呼米的工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卷烟、罐头、皮革等农产品加工厂和造船厂、电器仪表厂等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同时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成为了这块大地的主旋律。

德国占领苏呼米港后,一度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把本地民众关进矿山和集中营,为纳粹政府挖掘煤炭。生产粮食。但随着西亚战场的惨败,德国人迅速调整了民族政策。不仅把本地民众悉数释放,还把土地平均分配到户。并组建民族自治政府,这极大地刺激了本地人的民族情绪。

在德军撤离外高加索之前,把大量武器弹药留给了躁动不安的高加索各民族。今年三月安家军顺利占领苏呼米港后,面对本地人的仇视,本地军管会以强硬的姿态,用中国历史上商朝末年的冀州候苏护的名字来重新命名这座城市。

三月至四月这一个多月时间里。高加索各地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各个城市的工厂与农村联系紧密,由于有工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居中做纽带,安家军的统治遭到严重威胁。

为了方便管理。让各个民族失去联系的桥梁,军管会把所有的工厂企业和土地都收归国有,工人全部集中起来待岗学习,擅自外出串联者一律以反革命罪惩处,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等地迁移来的俄罗斯族的工人,全面取代本地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族工人,此举虽然遭到强烈抗议,甚至局部发动了武装暴动,但是在安家军强大的火力面前。所有的抵抗都被无情碾碎。

安毅在叶夫拉赫城滞留的两天时间里,终于确定了在战争结束前高加索地区的新的经济和民族政策。

根据安毅发出的新指示,安家军在外高加索地区开始逐个家庭地收缴枪支弹药,打击非法武装,肃清流寇,同时帮助军管会和工作组实施民族和解、平等等政策,按照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建设人民公社,外高加索二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近半拿出来平均分田到户。城市里的工人必须在半年内熟练掌握汉语,如果考核不合格则直接下放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处在各个公社之间的土地,全部分配给从其他地方迁移来的俄罗斯族人,组建农垦公司。这样一来,各个公社便被农垦公司隔离开来,虽然本地民族人口占据多数,但陆续迁移到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却可以像工人那样抱成团,而作为小农经济的本地各民族却宛若散沙,双方在力量上处于均势。

如今,四个山地集团军除了四个师留在里海和黑海海岸、以及高加索山的重要关隘监督德军动向外,其余部队悉数投入到收缴枪支和帮助军管会、民运大队建设人民公社的工作中去,期间虽然遇到极端民族和宗教分子的顽强抵抗,但是在专政铁拳的打击下,一切阻挠都是没有意义的。

安毅离开叶夫拉赫城,在第比利斯短暂停留后,乘坐专机,于昨天下午抵达苏护港,在机场欣赏到远近的美景时就对这座被阳光包围的城市充满了好感。原来,苏护港三面环山,全年220天有阳光,初春时节附近群山依然白雪皑皑,但临海的市内却草木葱笼,百花盛开,芳香扑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