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九五章 追忆与对比(3 / 4)

铁骨 天子 5254 字 1个月前

现在国内的粮食供应已经没有像抗战刚开始时那么紧张了,经过几年的不断推广,国统区农民种植的水稻、玉米、土豆、番薯、蔬菜等作物,大部分都是安毅集团的农业研究机构研发出来的高产品种,农民们养殖的猪、牛、羊、鸡的品种也经过改良的,有些地方的农民还走出了小农经济圈子,效法现代化农场的做法,办起了初步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养猪场和养鸡场,用过去一直废弃或者拿来烧火的庄稼秸秆进行发酵作为饲料,还有的建起了沼气池,代替了沿用了几千年的柴火,极大地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钟彬在陕西带兵时,就亲眼看到原本干涸的梯田,由于引进了南华生产的水泵,一层一层地把水从低处向高处送,原本只能看天吃饭的庄稼,也变得水旱由人,亩产比起以前翻了三倍都不止。

同时,由于免费获得土地的诱惑,大量农民外迁,江浙一带的地主被逼采用机械化作业,联合播种机和收割机开始在农村普及,同时化肥和农药投入使用,这更加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成。

钟彬率部进入云南,在驻地附近看到一些村民报名参加由南华农业专家举办的农业致富班,学习如何科学种植平菇、蘑菇,养蚕抽丝。

所有这些,都让钟彬有一种安毅功德无量的感觉。

“我看未必,以国内现在的情况,就算是收成好了,农民也得不到多少实惠!”

甘丽初皱着眉头说:“官场的贪腐我就不说了,就说我们军中吧!我手下有几个河南籍将领,他们说河南被汤恩伯糟蹋得不成样子了……河南本来就连续数年的自然灾害,而汤恩伯不恤民力,总是巧立名目屡屡向农民征收重税,把农民的最后儿一点存粮也强行夺走。

“河南民众现在有这样的口头禅:河南两大害,黄河和汤恩伯。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百战之地,又面对‘两年三决堤,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常年水旱灾害不断。最近的一次大规模黄河水灾,是1940年的洪涝灾害,由于连续半个月内连降暴雨导致溃堤,河水奔腾而下,夺淮入海,水退后形成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沙滩河汊。

“由于小毅率部取得的淞沪和浙东会战的胜利,日本人没能打进长江口,江南最精华的地区得以保存,豫东、皖北、苏北和山东地区,成为中日交战的主战场。第一战区几十万军队在河南驻防,军粮马料及兵源补充,全靠在河南就地取材,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枯竭,即使风调雨顺,农民缴纳粮赋之后,也没有什么节余。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四一年后连续的久旱无雨,更加重了负担。

“河南的四害‘水旱蝗汤’中,以汤为最,就是汤恩伯和他统帅的军队。他的部队连土匪都不如,凡是部队驻扎的村落,除老弱妇孺外,所有成年男子一概强制离开,村中细软、粮食、牲口也不许外运,留下的妇女、财产任由他们处置,所过之处,就像蝗虫一样把财物搜刮一空,稍有姿色的女子都逃不脱被侮辱的命运,老百姓绝望之下只得抛弃家园,前往蒙古,随后又迁网西伯利亚和中亚,在那里过上安定的生活。”

众将一听都沉默下来。

汤恩伯此人向来飞扬跋扈,与同僚的关系非常糟糕,这位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汤司令打仗最喜欢的就是那种飘忽无常的机动战,当看到形势有利时,就迅速来个短促突击,否则便退避三舍。

每次临阵,汤恩伯的指挥部都没有固定地点,他只带少数随从和电话机四处流动,因为每逢作战,敌机总很活跃,他害怕被敌机发现而招致危险,所以不愿长时间停留于某一地点,以至于司令部的其他人员都不知道总司令在何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