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伍绫讲了自己的经历,从山有小口,到从口入。众人都很讶异,连着又问了好多外头的事情。
这是愚公好像已经做好了决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父亲想移就移吧,我们都帮您。”愚公家大郎如是说。杂然相许。
一女儿献疑曰:“以君之力,彼时之丘尚不能损,此山已巨,何如?且焉置土石?”
杂约:“聚之一地,先凿出山道,再谋运出便可。”
“至于运送的工具,阿爹的箕畚做了许多。”
伍绫就在愚公家里住下了,此时愚公家的子子孙孙已然准备动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村里的人不知来愚公家里劝了几次,愚公仍然坚持。最后就是智叟。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太息曰:“甚矣,汝心之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虽加增,却不及我一日之工,何苦而不平?”智叟无言以应。
再说伍绫。
出于副本的考虑,伍绫也提议过要不要帮着一起,可愚公却说这是他的事情,伍绫该好好体验下这洞里的风貌,多逛逛才是。
于是他每天都出去转,山里的人都很朴素,伍绫发现他们确实是怡然自乐的,伍绫也听到了一些故事。比如说那座山,这里的人都没有给它取名,总是山来山去叫着,因为这里只有一座山,所以不管是什么情况下,说到山就默认是它,因为是共识,所以不需要被强调,反之则是累赘。
那座山如今已经像城墙一样把这里围住,但在最开始,它只是一座小土丘,而在它的附近是一个小潭。这个小潭也没有正式名字,就叫小石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小石潭。这是伍绫的第一反应。后来小土丘长成了绵延山墙,小石潭不知被山挤到哪里去了。
穿过山洞进入的世界,并非桃花源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伍绫攥着手心,像是被懊恼绊住,说不出话。这个灵感应当是许久之前的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也许只是课堂上的随机调侃,他已经记不得了。最多也就是回忆起自己似乎把一些课文故事安在了同一个地图上,北山,北山愚公者,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诸如此类。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愚公移的这座北山,应当就是副本提示里的“东隅之山”。而移山,就是“忤逆”。
大地为母,什么是大地为母呢。按照目前的信息,这个副本似乎不止一块儿地图,除了渔翁这边的山,应当还有小石潭那边水的故事。难不成有两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