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津都督府。
都督扶余隆坐于主位,黑齿常之、金良图、郭元振、安神感、安忠敬等人在列,商讨清剿百济故地反抗分子的工作。
除了扶余隆这位前百济太子兴趣缺缺,魂游天外,其他人神情都很凝重,因为这是老大难的问题了。
大唐灭百济,采取的是猛虎掏心战术,长途奔袭,沿江深入腹地,兵临都城,一战迫使王室投降。
这样的灭国极具效率,但后果是王室投降之后,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的反抗武装,纠集残余势力,举起反唐大旗,妄图将唐军驱逐出去。
面对这样的局势,当时唐军在百济故地留下多少人镇守呢?
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回国,留下一万兵士镇守。
后来在战事最激烈的情况下,李治大手一挥,十分大方地又增援了七千人。
没了。
百济再是小国,也是几十万户,人数是破百万的,留下一万人镇守,这真的有故意装逼的嫌疑。
可事实是,这是不得已为之,因为当时大唐正四处开战,同年讨伐奚、契丹、铁勒,紧随其后讨伐高丽和回纥,各个将领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兵力则是真的不够用。
好在即便是兵力极少,也有刘仁轨闪亮登场,不仅统军高明,“队列严整,斗转而前,所向皆下”,还利用反抗军内部的矛盾加以瓦解,“表合内嫌,热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
这就有点像曹操击败袁绍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分别自立门户,曹操见了不攻反退,没有外部压力的袁氏兄弟立刻内讧,等打这两个蠢货打得差不多了,曹操再回来一并收拾。
刘仁轨也是类似的策略,张弛有度,大胜之后按兵不动,反抗军没了迫在眉睫的压力,矛盾爆发,自己人杀自己人,士气大衰,刘仁轨再趁胜追击,四战四捷,打出了著名的白江口之战,把百济反抗军和以为能捡便宜的倭国打得抱头鼠窜,彻底断绝了对方的复国之念。
而这整個过程中,大唐的兵力就没超过两万,堪称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威风归威风,却终究免下了祸患。
反抗军的首领被刘仁轨搞定,内讧的内讧,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但反抗士兵还是有许多存活下来,归顺了一段时间,又被新罗挑唆利用,开始继续对抗大唐。
黑齿常之和金良图自从赶到,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