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
如果是一时的「失念」,就是外务繁忙,你不是因为轻慢心,实在是太忙了,你平常都有做定课,一时的失去正念而没有供养三宝,这种情况有犯,但是犯比较轻,因为不是依止烦恼来犯戒、不是依止轻慢心,只是一时的「失念」,这个时候是结轻的突吉罗罪,只要责心忏就可以。在整个轻戒当中这是第一条戒,古德也特别重视,他认为这条戒有它特殊的意义:从表面上来说,佛陀要我们供养三宝;但这当中有他的深义,深深的意义,就着三宝的境界来说,你供不供养他都无所谓,他内心当中有广大的功德,但是为什么佛陀一定要佛弟子每天供养三宝?因为三宝对我们有救拔义,假设我们不跟三宝结缘,我们所生起的菩提心假设没有三宝的加被,我们就容易退转、很容易退转。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家财很多,但是到了中年都没有生儿子,于是就向神明祈求,祈求以后果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大福德的境界,出生以后,他的家里就从地涌出一只金色的象,这只金色的象,牠不但身体是金色的,连排出的排泄物都是黄金,所以大富长者就把这个儿子称为象护āgapāla),出生就有象来保护他。这个孩子整天骑着象到处去游玩,他长大了,这只象也跟着长大。
有一天(古时候是封建制度,种性的气氛很明显,有钱人都是跟有钱人在一起,这些公子哥整天游玩),大家就谈论「大家说说家里面有什么样特殊的、可贵的、珍宝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宣说,象护说:我出生的时候有一只金色的象,生出来不但金色的,放出的排泄物也都是黄金。这个时候阿阇世是王子,他听到以后就生起贪心,就跟旁边的侍者说:有一天我做国王的时候,你要提醒我这件事情。阿阇世王,诸位知道,他是杀父、犯忤逆,他觉得他父亲实在活得太久了,他都不能做国王,就跟提婆达多合作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给害死。害死了以后做了国王,那个侍者说:你当初要我提醒你,现在你做了国王,你要把象护的金象夺过来。
阿阇世王就邀请象护到王宫里面用餐,这个时候象护的父亲(他是个大臣)就说:阿阇世王是一个坏人,他恶心很重,你不要去,人家恐怕是要伤害你。但是象护因为福德力强,他说「没关系,我无所畏惧」,就带着象去应供。吃完饭以后,阿阇世王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但是你这只象要留下来。
象护就回去了,但是这只象是福德所招感的,不能用强力去夺取,所以这只象就从地上消失,跑回他家里面又出来了。这个时候阿阇世王生气了,象护的父亲说:你现在有杀身之罪,你现在唯一的路就是出家。
在印度的话出家就没事了,当然他也不是发好心出家,就是害怕被杀所以就出家了。但是有善根的人毕竟不一样,他刚开始出家不是为了修行,但是他整天在佛法僧的熏习之下,就触动他的善根,后来他也证了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他托钵的时候后面就跟着象,因为比丘不能骑象(笑),象就跟着去托钵,这只象不是普通的象,是全身放金色光的象,很多信徒很好奇,就像我们现在佛教界,一窝蜂的几台游览车相约就去寺庙,去拜访这个象护比丘,不是来求法的,是要看那只象的。
这个时候比丘僧团就受到干扰,就告诉佛陀说: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这些居士都来看这只象,对我们造成干扰。佛陀就把象护比丘找过来说:你现在证得阿罗汉果了,这只象是你过去的福德所招感,你现在不需要牠了,可以请牠离开了,不要给僧团造成干扰。象护比丘说:我也不需要牠,但是牠一直要跟着我,我有什么办法?
佛陀说:你跟这只象说:贤善,汝去不需住此,讲三次。这个象护比丘如是的讲三次,这只象就消失掉了。
诸多比丘就产生疑问说:佛陀,象护比丘是什么因缘有象的保护?有什么因缘能够出家,这么快成就阿罗汉果?
佛陀说:过去世的时候,象护比丘是一个做买卖的商人,他做完买卖以后赚到一点钱,准备回家的时候路过一间寺庙,寺庙里面有法师说法,这个商人进去听法以后起欢喜心,欢喜心到大殿拜佛的时候,我们知道贤劫千佛都是先升到兜率天去,然后从兜率天里面乘六牙白象降生到人世间成佛,在大殿当中刚好供养一尊当来下生的佛,就是有一个菩萨乘着六牙白象,但是这个六牙白象的整个材质已经剥落了、颜色也褪了,这个时候商人起一念的布施心,就请人把它修复、上美好的颜色。
因为这样施舍的缘故,就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一个人最可悲的不是贫穷,一个人最可悲的是生长在没有三宝住世的地方,这个生命对他来说没办法增上,象护因为生长在三宝的地方生生世世的栽培,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善根成熟了,就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古德批注这个戒文的时候再三强调:供养三宝本身不是面对三宝得到利益,而是要给菩萨栽培一个跟三宝得度的因缘。
我们应该去思惟一个问题: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平等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有来接这个人、没来接这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但是佛陀跟众生的缘有浅深的不同,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解释说:佛陀有大悲心,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念佛,佛陀才来救拔我们?难道一定要我们去念他,佛陀才救我们吗?
这当中还有讲条件的吗?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因为你必须跟佛陀结一个缘,他才有办法依止因缘的力量来救拔你,你不跟佛陀结缘,佛陀即使有大悲心也无从下手,他比你还紧张。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本身是平等,它没有故意要去照亮谁、不照亮谁:但是你要把水准备好,这个月亮就会在水中映现出影像;你没有准备水,月亮就没办法「千江月」,不可以。
所以这条戒的真正意义就是说:我们在供养三宝的时候,使令菩萨跟三宝结缘,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就能够不断的遇到三宝的住世,得到三宝的开导、救拔,我们的善根会不断的增长。
所以在《唯识三十颂》讲到资粮位的菩萨,资粮位的菩萨他所依止的力量,除了内在的内因力,就是菩提心的作意,你经常提醒你自己「发了菩提心」,你要忆念你的本愿,常忆受体;但是更重要的是外缘力,就是三宝的救拔,你要经常忆念三宝,祈求三宝的加被。这一条戒的制戒意义,就是希望菩萨透过我们对三宝的礼拜、赞叹、归依跟三宝结缘,创造一个未来得度的因缘,是这个意思。
辛二、明不犯相
说明开缘的情况: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开缘的情况是有二种:第一个是你精神错「乱」,这个是通缘,通于一切的缘;第二个是别缘,就是说你已经成就了清「净意乐」,就是初地菩萨,你入了初地,你就没有所谓的供养三宝、做定课这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初地「菩萨」他内心当中产生了「清净意乐」,就好像是「已」经「证得」初果的「净」信「苾刍」,初果的圣人他有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成就坚固不可破坏的信仰,他恒常能够跟三宝相应;初地「菩萨」亦复如是,他内心当中「恒」常跟他的五分法身相应,所以他不必假借这些事相的种种资具来供养,他内心当中就「恒」常跟三宝相应。
我们解释这个开缘的意义。三宝有二种:一个是理体三宝,一个是住持三宝。理体三宝是约内心的功德,内心的五分法身;住持三宝就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佛宝是塔庙,法宝是经卷,僧宝就是剃发染衣的这些出家众。究竟来说,我们真实归依的是理体三宝、是内心的五分法身,是我们归依的境界,我们应该要放弃妄想,要随顺五分法身,应该是归依五分法身,而不是归依妄想。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你应该是从有相的三宝而趋向无相的三宝,应该是这样子的。我去马来西亚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一个居士,这个居士是学般若法门的,我在里面讲到持名的殊胜,他问我说:我们念佛应该念法身佛就好,为什么要念这个佛号?
当然这样讲是对的,我们真正归依的是法身佛;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法身的理体不是凡夫的心所缘的境界,你攀缘不到法身,我们说「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本尊相应法当中,我们所归依的境是弥陀的功德,但是诸位想到:谁代表阿弥陀佛?谁?
是佛的法身,当然阿弥陀佛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那是佛的法身,你能够攀缘得到吗?我们凡夫只能够在我相的境界活动,所以《法华经》上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