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能够为令心住,这个很难得,就是他厌恶散乱的境界,「我修学佛法修那么久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妄想太重,我现在下定决心要把心中的妄想停下来」,他希望能够成就明了寂静的心性、希望成就禅定,有这样的意乐生起,而且他也采取了实际的行动欲定其心,他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这样的专注来修习禅定。
但是「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就着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他因为嫌恨瞧不起教授的师长;或者自恃高慢,或者觉得自己年纪长老、种性高贵、或者福报广大,看不起教授禅定的师长,而「不诣师所求取教授」,这样子就有所违越,是染违犯,犯到菩萨的戒。
壬二、非染违犯
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
你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而暂时的不请教授,这个是轻的突吉罗罪。我们看开缘的情况: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这当中有五种因缘:你自己有疾病;或者你身体虚弱;或者你知道这个师长的教授是颠倒的,这个师长根本不是在教禅定,他在教什么气功、修调身的方法,不是在修调伏心的方法,这个是颠倒教授;或者你自己有多闻的能力,你自己阅读禅定的书籍就能够生起禅定的正见;「若先已得所应教授」,你对禅定的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不求请教授是「无违犯」。
我们在修布施跟持戒的时候心是粗重的,你去做义工、你去持戒,这个不一定要有谁教授你,你知道一个概念就可以去做了;但是禅定可不同,禅定是非常精致的一个修行方法,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说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要到山上去,你不是拿一把镰刀自己去开路就可以,不可以,你要问问过来人。
所以修习禅定,智者大师说你要「善知通塞」:你要知道修行禅定什么是通,什么是随顺禅定的因缘、什么可以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呢?可以做,做了帮助禅定;有些事情是塞,障碍禅定。而这些都是要求请教授、要有师承,不是说你找一个地方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可以修禅定,这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初学者应该要求请教授。
庚二、不除五盖戒
辛一、别明贪欲盖
壬一、染违犯
前面是约着初学,这个是约着正修。正修的时候有烦恼生起,有贪欲、瞋恚、睡眠、掉举跟疑,这五种烦恼生起不加以对治就犯到这条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当这个菩萨他已经如法的求请教授,他也知道禅定要以什么为所缘境,而且慢慢的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强迫这念妄想的心专一的相续在所缘境上。但是问题来了,就是你一专注的时候你内心的烦恼就反弹,所以有时候我们打佛七愈打佛七烦恼愈重,就是这个地方会把烦恼先逼出来。生起什么烦恼呢?生起贪欲的烦恼,就是你修习禅定之前,曾经在色声香味触法五欲的境界,这些可爱的境界有一些可爱的经验,在修禅定的时候贪欲的境界现前,而且你忍受不舍,不断的攀缘回忆,不想去对治远离,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
壬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
就是说你已经知道贪欲的过失,而且你经常用无常观跟不净观来对治,但是烦恼炽盛,过去一生熏习得太重,时时的现行,但是你已经具足惭愧也在努力对治,就暂时无违犯。佛陀是给你一些进步的空间。
辛二、例余四盖
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跟前面贪欲的情况一样,瞋心(前面的贪心是针对可爱的境界,这个是不如意的境界),就是你可能跟某一个人结恶因缘,所以禅定的时候就想起这件事来,「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么好,他对我如此的无情」,这个是瞋恚。或者是惛沈睡眠。或者是掉举,对所缘境不寂静;恶作,恶作是追悔的意思,追悔就是后悔,后悔是不定心所。
本来我们平常应该多加忏悔,对于过失应该后悔,但是这个意思是说,你曾经做了错事,而你已经如法忏悔了,你就不要再去想了,你不应该修禅定的时候,你这件事情已经如法忏悔了,你又在那个地方不断的追悔,悔箭穿心,障碍你的禅定,这个地方是说修禅定的时候不要再去追悔它。第四个怀疑,对于所修的法门怀疑,这个都是障碍禅定,也都是结菩萨罪。
这个地方在正修的时候对治五盖,我们净土宗最容易犯到的就是这条戒,所有修净土宗的人都应该读读「不除五盖戒」。
我们净土宗的人有一个问题,就是欢喜念佛,不喜欢对治烦恼,真的是这样,这个是憨山大师说的,说:一般人说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是带烦恼的种子,不是带烦恼的现行。有些人他佛号念得很好,你去看他,他一整天佛号现前,但是他对于世间的贪欲、世间的情感比谁都重,完全不对。
就是说我佛号念我的、你烦恼走你的,咱们两个互不干扰(呵呵),互不侵犯,大家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地方会有什么问题?你平常可以互不侵犯,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有问题了。
憨山大师说:念佛人不对治烦恼,烦恼是熟境界、念佛是生疏的境界,你迟早有一天在临命终的时候,两个要翻底牌的,一定要真妄交锋的。你放纵烦恼,烦恼就不断的增长,佛号也增长,就像憨山大师说:佛号也增长、烦恼也增长,但是烦恼是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终于在临命终的时候为烦恼所灭,你的佛号被烦恼吃掉了。
所以彻悟禅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这句话非常重要,你平常不能只是生善,你还要灭恶,就是你一定要在寂静的心中建立一个佛号,然后烦恼现起的时候你要记得提佛号,转念念佛,要用佛号来调伏烦恼,试试看。
你不能够说念佛的时候念佛,出来佛堂的时候就是你放逸的时候,放逸了又去念佛,你佛号跟烦恼完全是并行的,到临命终的时候两个就要接触了,那就是看谁厉害!那当然是烦恼厉害,因为烦恼是熟境界,无始劫来串习所成,佛号是今生才修习。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除了建立你心中的所缘境,你要记着调伏烦恼,这个是重要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