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沈冲摆手,说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毕竟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家喻户晓,老少皆宜,能连续上映几个月,《疯劫》是个悬疑片,剑走偏锋,不能长久,票房很快就会掉下来的。”
聊了一会之后,罗维明诉苦道:“沈老板,那个首映场评分的栏目,好是好,但真不好搞,这个周末要上映的几部电影,都不让我们去做现场调查。”
“我也没什么办法。”沈冲对此也很无奈,他想了很久,也没找到解决方案,“只能放弃了,不做午夜场评分系统,改做电影评分系统吧,从下一期杂志开始,加印一张电影评分调查问卷。”
“也只能这样了。”
一般首映场,都是周末进行,《电影时代》是周一发行,如果能做好首映场的评分系统,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就只有周末两天的时间祸害观众,可惜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想做问卷评分,必须得去现场,片方不配合,就没办法了,虽然现在黑社会还没有像90年代初那样疯狂的入侵电影业,但堵戏院门口强行做问卷调查的话,起冲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做电影评分系统,时效性就差了很多,等下一周的杂志发行的时候,电影说不定已经下线了。
这是沈冲穿越至今,所遇到的最大挫折,打破了他算无遗策的美梦……
《电影时代》已经运营的很成熟了,沈冲需要插手的地方不多,谈半个多小时,感觉没什么问题之后,罗维明就告辞离开了。
然后会议室里只剩下罗孚了。
罗孚70年代初才从广州来到香港,考入了邵氏电影公司做配音,后来去了邵氏旗下的官方杂志《南国电影》做助理编辑,沈冲改组《电影双周刊》时,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就把他给挖了过来。
最初并不出彩,直到搞定了邵逸夫的专访,才一鸣惊人,引起了沈冲的关注。
罗孚青少年时代都在内地长大,因此思维方式和沈冲相似,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习惯从整个中华文化圈层面看问题,视野比香港本地人要宽广,所以聊了几次之后,沈冲大有知己之感,乘着立了大功之际,直接把他提拔为《第一电影评论》的副总编。
主编舒明亲自去了台湾约稿,罗孚作为副主编,以为沈冲让他来,也是谈杂志的工作情况,于是开始主动汇报:“沈总,《第一电影评论》这一期已经完成了八成的内容……”
“罗孚,我今天让你来,不是讨论杂志的事情。”沈冲打断了他的话题,说道:“我想让你……”
事也凑巧,沈冲打断了罗孚的话,秘书秋丝雨敲了敲会议室的门,打断了他的话:“沈总,洛杉矶有个迈克尔-奥维茨的先生来电。”
——————————————————————
注1:罗维明是香港著名影评人,曾是《电影双周刊》的总编。
注2:见《香港电影历年票房排行》